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济要闻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济要闻 > 正文

画说六十载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07/07/2012 阅读次数:

54位美术教师、顾问以及部分校友等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映射出同济大学美术教育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承载;126幅油画、国画、水彩、水粉、素描、木版刻画、雕塑以及综合材料画等作品,记取着最新的创作风貌与最为鲜活的艺术探索。近日,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同舟共济六十载”美术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展出。与之相应的《同舟共济六十载美术作品集》出版。

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日本留学的陈盛铎,可谓同济美术教学的前辈,1952年至1982年任教于建筑系美术教研室。他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油画《水乡》,色调沉稳,技法纯熟,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跃然纸上。陈从周教授,我国当代著名古建筑学家、中国园林学家、散文家、画家。所绘兰、竹,被称为“意多于笔,趣多于法,自出机杼,脱尽前人窠臼”,《斜叶》、《风姿》、《疏影》、《疏枝》四幅用笔大胆,清新飘逸,寥寥数笔,便也栩栩如生。

File0001

水乡

File0004

《斜叶》、《风姿》、《疏影》、《疏枝》

File0005

《无极更光辉》

作品多次被美术馆收藏的朱膺教授一生耕作不辍,88岁高龄所作《无极更光辉》,延续他一贯风格:意象较为朦胧,却也留存着些许实象的踪影。圆方交错,色彩绚丽,似水非水,似云非云,由此而让人寻踪玩味日常的视觉体验,似在述说无极有极?让人体会虚幻、飘渺和神秘,追求的是意象和谐与朦胧的永恒性。马承镳创作于1984年的油画《颜庙西配殿》,截取树荫掩映下的山东曲阜孔庙颜庙西配殿一角,只见斑驳的光影历历可见。1954年起在同济大学任教的王志英对铅笔画进行深入钻研,他的两幅铅笔画《石舫》、《园林一隅》极尽细致,融入中国水墨画的风味,表现出浓淡枯湿。这些前辈美术教师树起的同济美术品牌一直影响至今。

杨义辉副教授的水彩画《溶洞》,朴素自然,流淌的色彩,将人、物勾勒得恰到好处,在绚丽的自然中寻求生活的片段。陈行教授的麻布水墨《蕙》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王克良教授的丙烯作品《11008》,酣畅淋漓的气势,磅礴的油彩笔墨,自然流淌且妙趣横生的肌理韵味,造成画面强大的冲击力,注重“抽象、意象、想象”的融合,感染观者的视觉。刘克敏的水粉画《拐弯》中一笔抹过,一彩涂上,表现了自然中最精彩的部分,最见“化”的灵性之处,有油画的笔触感,复色复笔很见力度与质感,不浑不浊,爽硬朗丽。这些作品拓展了同济美术作品的内涵与体现。

File00011

《溶洞》

File00021

《拐弯》

阴佳的油画《炎夏的农舍》,有了些许印象派味道;出自胡炜之手的国画《冬院六景》,强化画面形式趣味,又保留宋元工笔画的传统技法,在简洁框架中发挥出丰富性……他们都是近年来在国内外美展中频露头角的同济中青年美术教师,作品具有实验性。

File0005

《水果系列》

File0010

《冬院六景》

60年一甲子。2012年是同济大学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院60周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创立发展的60年历程,也是同济大学在此期间不断发展壮大的真实写照。画以独特的语言,述说60年的发展与承载,这里,每一件作品都彰显出中国艺术表现思想文化的冲突、妥协和再生,每一件作品都记载同济美术创作在急速发展时代中的步履,也构建了在当下多元化艺术语境下、立体而丰富的、与国际艺术潮流互动的同济当代美术及其美术教育的整体意象。

File0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