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溯十年来我校发展足迹,每年评选的“同济大学十大年度新闻”无疑提供了一个视角。新闻中心推出“喜迎十八大•十年看发展”系列报道,以期通过今昔对比,管窥同济大学这十年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本期报道主要聚焦十年来的人才培养工作,记者撷取十年来“同济大学十大年度新闻”中关于人才培养的若干片段,从它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到,这十年,同济积极投身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大潮,顺应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勇于改革创新,以卓越人才培养为主线推动学校各项人才培养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

矢志卓越人才培养
历史时刻:2003年,我校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好成绩,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总分列全国高校第九名。(2003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6年10月9日,学校出台《同济大学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框架若干举措》。此后不久,我校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0所试点高校之一。11月,我校制定并出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办法,从2007年招收的研究生开始实施。(2006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7年,作为全国10所试点高校之一,3月27日,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正式启动。11月8日,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园揭牌。(2007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学校积极推进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制订了《同济大学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并在土木、建筑城规、汽车、电信、医学等学院开始试点;3月7日,学校首次举行本科自主招生“综合素质面试”,11月10日发布的2010年自主招生方案明确将首次在上海地区引入“中学校长直荐制”,直荐生比例约占当年第一批普通本科招生计划数的5%。(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0年,我校与国内另8所著名高校签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合作”。(2010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首个“国际快车移动课堂”开赴芬兰赫尔辛基;同济推出拔尖人才基地班,校长裴钢担任导师开讲第一课;我校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再捧“优胜杯”。(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从上世纪90年代末同济大学率先在土木工程学院进行培养模式改革,到进入21世纪后,学校先后入选国家工程教育改革10所试点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成为全国首批17所试点学院之一,同济人始终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步履坚实,在中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一个又一个改革尖兵的足迹。据统计,至今我校已有17个本科专业和18个研究生学科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覆盖全校50%的学生。
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学校先后推出9校联合招考、“苗圃计划”、中学校长实名直荐、博士“资格审核制”、科研前置计划等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了生源质量;卓越人才校企联合培养进一步加强,校企师资人才互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三级授牌管理得以构建,学校获批27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先后设立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700名学生进入实验区学习。2011年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项目,近70名学生进入生命、海洋、物理拔尖人才基地班;科学设计、高端引领层次贯通的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强调科教合作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完善导师遴选、培养与考核制度,建设覆盖研究生培养全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按教育部“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学校推进临床医学和法律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校目前建设国家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10个;国家实验示范中心4个。
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将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定位为引领可持续发展、解决可持续发展难题的人才。学校推出可持续发展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开设面向研究生的跨学科可持续发展辅修专业。
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历史时刻:2005年1月10日,我校“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总体方案通过论证,学校将建9个平台。作为“深海地学”平台的主要支撑——原“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科技部评定升格为“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6年,在新增数学、化学、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商管理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同时,新增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至此,我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8个。(2006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7年8月24日,我校十学科入选上海市重点学科;9月3日,我校新增10个国家重点学科;11月我校获批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7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学校着力推进学科群建设,新开建多个学科平台。5月25日,世界规模最大的“同济大学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项目在嘉定校区开工。9月19日,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系统”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一条千余米长的轨道交通试验线在嘉定校区开通;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建成启用。(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学校坚持“重人才、强学科、精特色、创一流”,深入开展学科建设。通过战略布局、顶层设计、整合集成、提升拓展,围绕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校创建了若干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与服务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学科高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带动新兴学科发展。
目前我校一级学科博士点有28个,拥有理、工、管理、医、经济、文、法、哲学8个学科门类,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7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科影响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在保持工科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理科、文科、医科、艺术学科建设逐步加强。学校先后建立了设计创意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2009年成立的设计创意学院已经颇具国际影响力;同济医学与生命学科瞄准国际前沿,凝炼学科方向,以转化医学研究为突破口,发展再上新台阶;以协同创新为纽带,学校将分层次、分类型推进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土木建筑、环境、海底观测、转化医学等若干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历史时刻:2004年,嘉定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汽车、软件两学院正式入驻。2月26日,图书馆改建一新,改建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建成612个座位的学生阅览楼,新建了120个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2004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6年,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学习型校园”列入学校“十一五”规划。(2006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8年,“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同济宣言》发表,我校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广受关注。(2008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节约型校园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国内外影响日益深远。2月底,“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类一等奖。4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9月10日出版的世界权威杂志《Nature》将同济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大学代表,介绍了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我校牵头成立“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共同致力于深入持久推进绿色校园建设。(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完善人才支撑体系,提升教育发展后劲。随着校区划转和学院搬迁,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以四平路、嘉定校区为主的成熟格局,校区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四平路校区教学南楼、北楼改造陆续完成,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建筑改造不断增添范例。自2002年9月嘉定校区建设拉开帷幕,迄今走过十年发展路程。目前嘉定校区总面积约2375亩,汽车、软件、机械、电信、交通、经管、材料、传播、中德工程、轨道交通研究院等10个学院先后入驻,学生人数过万。
近年来,学校在建设节约型校园方面成绩显著。在全国率先创建节约型校园,规划和实施10大校园节能技术示范科教基地,实现新建建筑节能65%以上、节电率和节水率40%和30%以上。我校是“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中国绿色大学联盟”的主席单位,也是“国际可持续校园联盟”、“国际生态校园俱乐部”成员。2012年我校获国际可持续校园杰出奖,这是亚太地区高校首次获此殊荣。
记者手记:在拔尖人才基地班课堂上,我校本科生可以感受诸多院士、大家治学、处事的智慧和风采;全国不少省市的重点高中,都曾留下过校长裴钢与中学生面对面交流的身影,同济人才培养的视野正在延伸至高中;采访中接触到的同济学子几乎都曾参加过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近年来,记者可以明显感受到,学校围绕招生、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的改革正在系统设计、有序推进,卓越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正在不断延伸、拓展。
顶层设计给力,发展的方向才会明确,发展的路径才会清晰。在探索和实践同济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中,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逐渐明确,其中包括学校正在着力构建的卓越人才培养三大合作联盟体系、进一步强化的国际化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传统特色、重点推出的六项卓越行动计划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举措扎实有效,成果鼓舞人心。据了解,同济学子国际国内各项学科竞赛奖项逐年上升,近两年的国家级二等奖以上获奖人数接近前三年总和的2倍;从2010年起,同济学子3次参加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获得欧洲可持续能源奖;毕业生近5年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9%左右,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
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春风,我校人才培养正加速走上一条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道路。诚如裴钢校长每年在“学校与新生家长面对面”交流会上所言,“选择同济,就是选择放心”,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学校不仅这样承诺,更在这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