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精神薪火相传
历史时刻:
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圆满成功。5月20日,庆祝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致贺信,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和乔石、朱镕基、李岚清等也分别以不同方式对同济大学百年校庆表示祝贺。(2007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7年5月14日,百年校庆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同济大学,向全校师生送上校庆祝福并发表主题演讲《对同济大学的祝愿》。6月14日,经总理修改后,演讲全文在文汇报刊登。9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温总理诗歌《仰望星空》。(2007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显著成效。3月17日召开动员大会,完成各项任务后于9月10日举行总结大会。全校党员、干部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围绕“同舟共济,科学发展”实践载体,深入调研,广泛讨论,认真查找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寻找对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先后专程来校做专题辅导报告。(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1月9日,我校汪品先院士在《文汇报》发表“创新的障碍究竟在哪里”公开信,建议文汇报和市科协发起组织一次社会各界参与的大讨论,围绕“中国科技创新的障碍到底在哪里?”“我们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我们在推进创新中有什么不足?”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公开信得到了教育界、科技界有识之士的热烈讨论和回应。截至2月28日,在公开讨论的50天里,文汇报先后选发了28篇文章,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纷纷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10月10日,嘉定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启动仪式隆重举行,首批2条道路、4幢楼宇、6处景观正式定名,分别为“中央大道”、“同嘉大道”,“同心楼”、“同德楼”、“济人楼”、“济事楼”,以及“承前”、“启后”、“同舟河”、“济海”、“嘉园广场”和“仰望星空”。与此同时,学院学科文化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标志着学校“十二五”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已稳步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
同济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文化积淀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天,同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系统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主任、职能部门参与的同济大学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推动、协调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对重大文化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和决策。学校制定了《同济大学“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通过建设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撑和文化影响传播四大文化平台,并借助“985工程”三期对重点建设项目大力支持,进一步推进富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建设,构筑富有同济特色的大学文化格局,为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2012年,正值同济大学建校105周年暨工科创设100周年,学校以“仰望星空——校园文化主题日”、“海纳百川——国际合作主题日”、“协同创新——科学研究主题日”、“追求卓越——人才培养主题日”、“同舟共济——校友活动主题日”的形式,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校庆活动。5月16日,作为“仰望星空——校园文化”主题日的重点活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道路楼宇景观命名(第二期)发布暨实施启动仪式在嘉定校区举行,嘉定校区8幢教学楼正式定名,“仰望星空”地标同时揭幕。当天还举行了“百年卓越工程——纪念同济大学工科创设100周年”图片展及《同济大学百年卓越工程教育图史》首发式、贝伦子像揭幕仪式、“同济书院”一期工程——古籍与特藏研究室开放仪式、校园网主页全新改版仪式、“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功能的内涵与实践”论坛、传统文化讲座、大学生民乐演出晚会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同济文化特色。

国际合作全面推进
历史时刻:
2004年10月11日,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同济,中法中心奠基。(2004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4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田中耕一、费希尔于10月29日、11月10日先后来我校访问演讲。(2004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6年,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成为“同济人”。9月16日,意大利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来校访问,出席中意学院第一批学员开学典礼,接受同济大学名誉教授聘书,并发表演讲。这标志着我校国际化办学,尤其是与欧盟国家的交往与合作又有了全新的拓展。(2006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7年5月26日,德国总统克勒访问我校,送上百年校庆祝福。(2007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首个“国际快车移动课堂”开赴芬兰赫尔辛基。5月4日,我校与阿尔托大学联合推出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新项目首个“创新国际快车移动课堂”开赴芬兰。移动课堂上一共设立了四个“创新工作坊”,各项目组同学在列车上进行集体讨论、自主研究设计,共同完成4个企业课题。(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
学校将“国际化”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在发挥对德交流的特色和传统基础上,依托高层次国际合作项目,扩大和欧盟国家的合作,多方位拓展国际合作伙伴。除颇具影响的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意学院、中西学院和中芬中心外,同济还建有与联合国相关机构合作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等机构。许多世界著名学者和外国政要被聘为我校名誉博士和名誉教授,如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德国前总理科尔和施罗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托普弗、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泽尔腾、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等。
近年来,国际交流频繁开展,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等外国政要纷纷来访;2010年7月1日,我校名誉博士沃尔夫当选德国新一届总统。2012年校庆期间举办的国际合作周,囊括了以德国日、芬兰日、意大利日、法国日、瑞士日、美国日、西班牙日和联合国日8个主题日为聚焦的近120个活动,展示了同济大学在教学、科研和文化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果、特色以及多彩的校园文化。
引领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
历史时刻:
2006年,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5月初,我校作为教育系统的唯一单位获上海市节能先进单位称号。12月5日,学校推出相关主题展览,邀请社会媒体来校,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报道,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并受到中央有关领导重视。“创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学习型校园”列入学校“十一五”规划。(2006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8年,“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同济宣言》发表,我校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广受关注。1月30日至31日,教育部组织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会议发表“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4月23日,在瑞士举行的“可持续校园国际联盟”大会上,我校应邀作“创建节约型校园”专题报告,引起与会者热切关注,并被邀请参与国际可持续发展校园联盟的组织及标准制定等工作。5月20日,四平路校区被命名为“首批上海市节水型示范校区”。7月中旬,我校被列为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是唯一入选的高校。10月23日,我校作为唯一的高校代表,参展在青岛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12月,“全国城镇节水工作示范校园”评选揭晓,同济大学榜上有名。(2008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节约型校园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国内外影响日益深远。2月底,“节约型校园建设技术集成及示范”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类一等奖。4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主办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示范建设工作会议”在我校举行。9月10日出版的世界权威杂志《Nature》将同济作为亚洲地区唯一的大学代表,介绍了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我校牵头成立“中国绿色大学联盟”。6月16日,由我校、天津大学、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2所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成的“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在我校宣告成立,共同致力于深入持久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我校常务副校长陈小龙担任第一届“中国绿色大学联盟”主席团主席。6月底,中国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共同签署了《关于开展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项目的联合声明》,我校为该合作项目中方技术牵头单位。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200余名青年学子齐聚我校,共同聚焦当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诸多重大问题。9月初,我校作为亚洲唯一参赛高校,组织20多名学生赴美参加2011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
同济大学把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进一步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开展可持续发展的通识教育,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各个培养环节中自觉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并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本科、硕士、博士各个阶段,努力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理念。2011年,同济首次推出两门面向全校的可持续发展公共选修课程,分别为《低碳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低碳建筑与人居环境》,校领导、院士参与这两门课的教学,为本科生授课。同济大学各个学院也积极开展绿色教学改革,针对研究生、本科生分别增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截至2011年,同济大学已有10个研究生院系开设共42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课程,有13个本科生院系开设共49门相关课程。学校还定期开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共讲座,使学生接触最前沿的知识理论与技术实践,培养学生绿色节能理念,师生共建绿色校园。
同济从节能减排科技应用、校园设施节能管理、绿色校园生活方式及文化营造等方面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和建筑综合改造。学校积极开展低碳节能方面的学生科技活动,参与国际比赛,在世界舞台上树立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形象。2011年10月,同济学生组成的志远车队赴日本参加第31届“本田宗一郎杯”节能竞技大赛,创造了以1升油行驶1104公里的成绩并获得大赛亚军。2012 年欧洲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我校学生参赛的太阳能建筑“复合外皮生态住宅”与来自世界其他高校的19个参赛太阳能建筑同场竞技,引起广泛关注。2012年6月,我校获得“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
和谐校园建设再上新台阶
历史时刻:
2003年,我校精神文明建设获得全面丰收。我校再度荣获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同时,我校附属医院同济医院、铁路中心医院、东方医院以及附属第一中学也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杨连宝同学“关注大西部 知识报家乡”事迹被评为2002年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事”之一。我校教师朱双六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和“上海市三学状元”称号。(2003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09年,文明校园建设成绩突出。3月27日,我校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也是我校近年来首次荣获这一殊荣。此外,1月初,阮仪三教授获评“创新上海30年风云人物榜”评选活动产生的30位风云人物之一;4月底,吴志强教授荣获200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月中旬,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颜德馨教授成为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选产生的首批“国医大师”。(2009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2011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于12月20日举行,我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我校的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校园建设为核心,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宗旨,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相继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和“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标志着我校文明创建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1年同济大学十大新闻)
现状扫描:
为引导全校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荣辱、明是非,学校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学校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开展党、团员意识教育、廉政文化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各类主题活动。以党史党建座谈会、“再现光辉历程”图片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使更多师生在参与活动中,思想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此外,学校还通过师德座谈会、“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比等活动,教育、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自觉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依托校内媒体,挖掘一批教师中的先进典型人物,并在校内进行广泛宣传,用先进的典型激励人,用先进的事迹鼓舞人。2011年6月7日,学校举行杰出校友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引起师生强烈反响。
学校不断总结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经验,按照《上海市高校文明单位(和谐校园)测评指标》体系,建设了“同济文明网”专题网站,展示了我校在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中的各方面工作,进一步推动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发展。
记者手记:
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同济大学因上海开埠兴市而创建,因上海繁荣兴旺而发展。今天,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同济正在提供科技、人才和文化的全方位支撑。
作为一所具有105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同济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集中体现在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体现在以“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为特色的人文情怀,体现在以“矢志不渝的爱国传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和谐理想”为内涵的文化特质。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盛赞同济“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
21世纪,大学进入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开始从更高层次去思考什么是大学,思考大学的属性、功能定位、办学宗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前,我校正在深入推进《同济大学章程》制定工作,学校希望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办学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追求卓越之路上继续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