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之路究竟该怎么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大学生应当做何准备?11月25日下午和11月26日晚,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开设的两场“创业大讲堂”先后开讲,数位成功创业人士为大学生创业指点迷津,真切建言,其中多位为同济优秀校友。

首场“创业大讲堂”为“对话沙龙”。同济校友、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驴妈妈旅游网董事长洪清华,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洁民,此次同济大学参赛三创业团队之一负责人、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郑子浩同学等共同作客沙龙,现场展开热烈对话,共论“大学生创业”这一并不轻松的话题。
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之路是如何启程的?出生于安徽一个小渔村的洪清华,为一句“我要买一屋子袜子给爸爸穿”而发奋读书,在大学里做过家教、销售,“为生存、为梦想”,踏上创业之路。陈劲松毕业后先是到国企工作,1990年被派往香港工作后,“顺势而为”,才萌发出创业的念头。袁岳说,一心想当领导者的他关心着所有人所关心的事,“爱研究,爱思考,洞察+机遇+决心”,让他选择了创业。
大学生创业需要哪些必备素质?“首要素质就是‘行动’,当你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行动,而不是坐在角落里思考。” 陈劲松说,“唯有行动才可以得到反馈,而那反馈正是最有用的。” 丁洁民认为,“看清自己”,才能找准创业的方向。在洪清华看来,“能吃苦,能坚持,有市场敏锐度,有个性”,是成就伟大企业的元素。袁岳认为,过硬的身体与心理素质,对于创业者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看待大学生创业失败?在这些成功者看来,大学生创业失败未必是件坏事。陈劲松说,“大学生创业主要是为了经受失败,越早失败越好。”丁洁民也忠告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只有多去尝试,创业才会成功。”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夏科家等出席,知名财经电视主持人、资深财经评论员马红漫主持。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讲坛”栏目组还对这场对话沙龙进行了录制。
第二场“创业大讲堂”为“主题演讲”,同济校友、深圳市创东方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水龙,同济校友、上海财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广峰,主讲“全面成长,审慎创业——谈大学生创业”。
“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四个误区:我有技术,我有激情,我还年轻,我可等靠。”肖水龙指出,创业不是做技术,激情也不能作为持久的原动力,年轻也有机会成本,等靠不是好办法。为此,他建言青年学子创业可遵循以下路径:可以先就业再创业,可以找到好的创业导师再创业,可以先完善自我再开始创业,可以思考创业但不要急于创业,可以跟随创业不必自主创业,可以先学些企业管理再开始创业,可以把创业当作修行手段。
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先工作还是直接创业?田广峰给出的回答是:“只要你准备好了,就可以创业。”田广峰所说的“准备好了”其实要求很高:第一,创业者要对自己的项目以及相关行业的市场情况十分了解;第二,创业者需要一个有热情有凝聚力的团队。田广峰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都过高,有些盲目自信,他们的项目尽管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缺乏一定的商业模式,不能够真正去运营,而商业模式需要在学生阶段就有意识地去补充相关知识。他告诫学子,“准备,是一个长阶段的储备过程。”
相关视频新闻链接:http://news.tongji.edu.cn/catv/player.asp?id=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