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根本功能在于育人,有了大学生才有大学,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体现了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裴钢校长在2012年教代会报告中反复强调。2012年学校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聚焦 “卓越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牢牢把握质量线,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环境,拓展人才培养的路径。
促改革,在责任使命中谋发展
2012年,改革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主线。
2012年同济大学参与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其中 “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双学位培养规模,提高联合培养人才质量和水平”项目以双学位为抓手,凸显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已建立70个研究生和14个本科双学位项目,年度培养总规模达600人,目前双学位留学生达200人;土木工程试点学院在“破冰”,着力于突破体制机制瓶颈,推进人才培养成本测算和薪酬制度改革相关工作,探索和实践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招生工作大胆尝试,据介绍,2012年学校将创新人才培养向中学延伸,先后在全国102所知名中学建立卓越大学生源基地;与12所知名高中开展“苗圃计划”合作;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同时启动大学生夏令营、直博生培养和科研训练前置计划,推进博士生选拔制度,深化资格审核制试点;与卓越联盟高校等实行1:1研究生校际推免等。
医学生教育加上“助推器”,2012年2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承担“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项试点。此外,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并获批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

同济大学志远车队在马来西亚第三届“壳牌生态马拉松赛”上获得原型车柴油机组冠军
夯基础,在系统建设中求创新
2012年,院士、校长走上本科生课堂,建筑、环境、能源、管理、机械等专业博导共同开设公共选修课……加强本科生课堂教育的实践路径已经清晰。
建筑学、土木工程等17个专业相继被批准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38名新生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学习,208名新生进入8个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习。
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等保障性措施相随而进,2012年,学校对23门公共基础课程和150门专业核心课程重点实施“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式”综合改革;启动第二批双语教学团队、全英语课程及课程包建设;实施完成第二批13个学院的50个小班化教室建设……2012年,学校有3门课程被批准为“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门课程列入国家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名单;计有22种、40册教材入选首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门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课程获批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
研究生教育方面,强调“贯通式、整体性、差异化”原则,在学科建设、研究生招生、学位与导师管理、培养等方面深入推进。启动研究生贯通式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修订博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规定;试行导师岗位资格认定和评审改革。2012年立项建设35门研究生精品课程、25本研究生教材和10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建设项目。
重实践,在实际运用中助成才
2012年3月18、19、21、23日,上海《文汇报》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了我校付涛、游太奎、顾理涛、蒋玲燕等校友艰苦创业的故事,一时成为高校内的佳话。这些报道同时也成为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佐证:重能力、重创新、重应用。
实践教育是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2012年,学校全面推进“985三期”实验室教学建设计划,追加经费1000万,启动第二轮“实验室建设创新实践条件建设”,全面实施各学科实验教改和精品实验项目建设。2012年9月,我校“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建筑、规划、景观类学科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此外,获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8个,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8个。新建校外实习基地78个,基地总数达298个。
学校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新设立同济接力基金,首批资金5000万元,关注同济学生潜力型早期项目。2012年,立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项,上海市创新活动计划项目170项。编制《同济大学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体系实施方案》,发展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企业孵化器和创业支撑体系,促进成果转化。11月25日至28日,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同济大学举行。我校获得“两金一银”的历史最好成绩,总成绩并列全国高校第一。比赛期间,“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9个园区作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获得授牌。
大学生学习的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真正质量。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学生获得满满正能量——
2012年,同济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有338人次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126人次获省部级一等奖的佳绩。同济代表队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中太平洋赛区)比赛中夺冠;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2组一等奖;学生作品获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特等奖;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一等奖;同济学子获得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总决赛公开组一等奖及德彪西奖第一名;医科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中取得综合第一的好成绩和团体特等奖。我校运动员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荣获1金3银1铜,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获13金7银1铜,综合排名第4,再捧“校长杯”。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