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一百年相关观测数据来看,温度呈上升趋势,全球变暖确是事实,不过最近十年来,这种上升趋势有所减缓。”在6月5日于同济大学开幕的“2013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专家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气象专家许健民在报告一开始就提出了这一观点。当天,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司负责人于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还分别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流域生态文明的报告。
许健民院士说,据历史数据可发现,“二氧化碳浓度”和“全球温度”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如太阳活动、火山喷发、洋流变化等也同样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所以“二氧化碳浓度并非导致气候变化的唯一因素”。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现在测定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接近400ppm,与工业革命前相比,260年间浓度增加了120ppm。“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大自然自己的变化规律来说,这种浓度的增加需要大约两千万年。”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人类活动和自然共同造成了全球变暖现象,人类活动将会持续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未来一百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将继续,当中出现寒冷期也有可能。人类活动排放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气溶胶,通过对这些物质的减排,有可能减缓全球变暖进程。”许院士最后说。
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食品、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司负责人于军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素质总体偏低,生产方式落后,小、散、乱问题突出;二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故意违法违纪行为突出;三是食品安全监管基础薄弱,风险监测、评估、预警等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于军表示,在当前的食品监管工作中,将深化治理整顿,集中解决一些突出问题,继续深入开展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地沟油”、“瘦肉精”等专项治理行动,以及乳制品、食用油、肉类、酒类、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等重点品种综合治理;加强监管执法,严惩违法犯罪,深入排查食品安全隐患,着力解决带有行业共性的“潜规则”问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永会研究员在题为《流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许多河流湖泊水生生态遭到了不同程度破坏,水质、水量双下降。面对此严峻形势,当大力实施流域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他还以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例,介绍了洱海保护与治理的经验与创新举措。
“2013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由同济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举办,此次一共有来自全球近50个国家300名青年学子与会。大会将于6月8日下午在同济大学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