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同济大学“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启动建设,该中心将致力于建筑工程领域标准化结构预制构件、机械化装配、信息化管理等核心和支撑技术的研发及其工程应用,并促进工业化建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工程中心建设期为三年。我校校长裴钢、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共同担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我校校长裴钢、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孙成永、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出席在四平路校区举行的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启动会,共同为工程中心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淳生、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石麟、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立础,以及我校常务副校长陈以一、副校长蒋昌俊等也一同出席会议。

据我校土木工程专家介绍,当前,我国建筑业仍以现场建造方式为主,其工业化水平偏低,导致建造效率低,行业整体能耗高,而且对环境的扰动也非常明显。这对我国实现“建筑节能65%”的目标构成巨大挑战。已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以“生产标准化、施工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见长的“预制装配化技术”,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于正亟待转型升级的我国建筑业来说,低能耗、低排放的预制装配化技术研发及其工程应用,不失为建筑业实现节能减排的一条重要途径。“预制装配化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不仅用于工业厂房、民用建筑,还可运用于桥梁、闸门、大跨结构及高耸结构。
据介绍,“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的“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机械化设计及理论”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资源,在2006年批准建设的“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2009年教育部批准筹建的“重大工程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自2000年以来,同济大学已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及重大工程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工程机械和重大工程装备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应用研究成果,并与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行业内骨干企业成功开展了多种合作。这些都为工程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会上,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李国强教授汇报了《工程中心建设整体方案》。中心拟设立包含多个专项技术研究室的“研发中心”、由一系列测试装备和测试平台组成的“中试基地”,以及联手企业、促进相关技术推广应用的“技术转移中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在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取得预期成果,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面向建筑行业开放的创新基地,以及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与转化基地。
当天,与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还围绕工程中心的建设方案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