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由同济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德合作分质水处理及资源化示范项目”,在青岛市园艺博览会世园村区域建成,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半集中式综合处理”理念建设的示范工程。示范中心科研基地同时签约。德国教育科研部国务秘书Georg Schütte,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建祥,我校副校长吴志强等出席了项目竣工及共建科研基地的签约仪式,中德双方共同为示范中心揭牌,标志着该中心建成并将转入投产运行阶段。
“中德合作分质水处理及资源化示范项目”,是“中德清洁水创新研究合作项目”框架协议的核心项目之一,正式名称为“青岛世园半集中式资源再生利用示范中心”。
“半集中式综合处理”指针对传统集中式供排水处理模式的局限性,在一定区域内将生活污水源分离,分类收集处理和再生利用,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与厨余生物垃圾协同厌氧消化产生物质能源,进一步用作热能或发电,厌氧消化稳定后的固体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可直接农用、园林绿化等。半集中式综合处理系统靠近用户终端,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高,可节省新鲜水30%以上,避免了集中式供排水和再生水管道的高昂建设费用;处理系统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实现污染物减量与资源利用的双重目的;其处理规模灵活,可建于地上或地下,尤其适合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地区或新建城镇区域。
同济大学、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和青岛理工大学在污水源分离和半集中式综合处理领域的联合研究先后得到中德双方科技部的持续支持,本项目是中德合作近十年研发成果的集成应用。为推动示范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德方技术团队由达姆斯达特工业IWAR研究所Peter Cornel教授牵头组织了十多家企业单位,参加项目的设计和设备捐赠等工作;中方技术团队由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戴晓虎教授牵头,联合青岛理工大学和同济设计院等单位,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由青岛世园执委会和世园集团投资建设,每天可处理700立方米灰水、800立方米黑水和50立方米污泥和餐厨垃圾,净化后的再生水用于冲厕、绿化和附近茶园灌溉等;污泥和餐餐厨垃圾联合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满足自身的电力需求。包括世园村、毕家安置工程A、C片区在内的近70万平方米的区域,以及2014年后周边部分新建的住宅区,都将从中直接受益。
当天签约的示范中心科研基地由同济大学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IWAR研究所、青岛理工大学、青岛世园集团和青岛水务集团联合共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