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结果不久前揭晓,我校数学系主任蒋继发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梁兴榜上有名。此前,他指导的博士生王毅的学位论文已入选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由于在培养指导研究生方面成绩突出,2004年至2006年,蒋继发连续三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
培养指导研究生,蒋教授具有怎样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又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前,新闻中心记者来到数学系,对蒋继发教授进行了专访。采访过程中,蒋教授对六个方面关键词的阐述,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选题:意义要大,领域要宽
如何选题,是研究生步入科研阶段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蒋教授说:“导师要帮助研究生尽量选取一些对于学科发展意义较为重大、涉及领域较为宽广的科研题目。”通过做选题,学生会慢慢发现里面还蕴涵着比较多的科学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钻研。“当然,还要结合学生兴趣。”他补充说。
蒋教授还认为,导师首先要对学生的选题有个大体上的构想和把握,这样才能在随后的研究开展过程中,与学生同步思考。
蒋教授还表示,研究生的起步很关键,导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引,尤其是在一开始切入的问题上要给予更多好的建议。他说,“切入的问题应是整个课题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
能力:敏锐洞悉,扎实剖解
“最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两种能力。”蒋教授认为,一种是敏锐的洞察力,它能使学生于层层迷雾中,迅速抓住课题中本质性、关键性的核心问题;另一种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洞察力更为重要。”他说。
为了将这两种能力阐释得更清楚,蒋教授打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前往远方探险取宝,尽管一路上沟壑纵横、江河奔涌,这些枝节性的问题他一概忽略,直觉告诉他,前方某处就有宝藏。这种直感正是源于此人敏锐的洞察、分析能力。
目标既已明确,为能顺利抵达目的地,接下来他就必须想办法铺平通往前方的道路,或是将沿途的沟渠填平,或是在江河上架桥,等等。这种实现一个既定目标的能力就是专业基本功。
氛围:自由探讨,耳濡目染
培养研究生的能力,非一日之功。它重在过程中的点滴积淀,重在学术氛围中一天天的耳濡目染。蒋教授向记者讲起了课题组每周一次的讨论班,讲起了研究生“挂黑板”的趣闻。
即使是刚刚起步的研究生,也可以成为讨论班上的主角。在导师的鼓励下,他们站到黑板前,讲演自己对于某个科学问题的认识。当被台下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难住而语塞时,就被谓之“挂黑板”。“‘挂黑板’是正常的,并不羞耻。即使是我们老师台上主讲,也会遇到暂时回答不了的时候。”蒋教授说。
正是这种师生自由探讨的学术空气让研究生深受其益。蒋教授说,研究生每经历一次“挂黑板”,都是一次学习提高的好机会。他必然会及时思考、用心琢磨被卡壳的问题,与其他师生积极交流,在一次次讨论中锻炼成长。
论文:逐字修改,严格训练
当研究生做出了阶段性成果时,蒋教授总是鼓励其及时整理,撰写成学术论文,向国际专业杂志投稿。“一旦他们的第一篇论文被高水平的专业期刊接受,会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蒋教授说。
每一篇论文都浸透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蒋教授用“逐字、逐个字母”来形容他修改学生论文第一、二稿时的仔细,大到文章架构、引言、证明、成果意义的表述,小到单词的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无不一一予以细读校正。他说:“通常是每页纸上的边边角角都写得密密麻麻,有时还要另附它页。”
如此三、四遍下来,学生收获之大是可以想见的。蒋教授说,这种有针对性的严格训练,既能强化学生的基本功,又可以提高他们对所研究分支的整体理解,同时还能使学生从导师身上学到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机会:放手尝试,鼓励独立
“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蒋教授说。像荟萃本专业精英的学术会议,就是一个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每当数学专业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会议开幕在即,他总习惯于带上自己的研究生们一道同行。
聆听会上的交流报告,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学习别人如何阐述学术思想,感受浓郁的学术氛围,“学生从中得到的收获和启迪是难以估量的”。蒋教授说。
他还破除常规,积极鼓励、支持博士研究生独立申报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年他的学生果然成功获得了项目资助。此外,一旦有出国访问的机会,他也总是极力推荐学生前去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
坚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
蒋教授还特别提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在研究生出现畏难或懈怠情绪时,导师要及时推一把或施一下压,帮助年轻人重振精神,学会忍受寂寞,学会坚持到底。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这是他20多年来科研治学的切身体会。
他表示,培养指导研究生既有艰苦的付出,更有收获的喜悦。“当他们逐渐成长起来,能与我平等对话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位科研的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