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3月18日,《李国豪与同济大学》、《大智大爱——李国豪画传》新书首发仪式在同济大学举行,从而拉开了上海市政协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纪念李国豪教授逝世两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李国豪是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曾任同济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2005年2月23日逝世。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出席活动,与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等校领导、师生代表、李国豪家属、生前亲朋好友等一起,共同表达对李国豪的缅怀和感念之情。
蒋以任在讲话中指出,1983年至1988年,李国豪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担任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主席,注重实际调研,充分发挥了政协参政议政的功能,开创了政协工作的新局面。他表示,李国豪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经两年了,但他的高尚情操、爱国情怀以及在科学上取得的光辉业绩,对国家和上海市的经济建设作出的杰出贡献,丰富的教育思想,以及在领导岗位上的卓越成就,值得我们继续总结和学习。

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万钢同时指出,百年校庆筹办的过程,也是系统回顾百年办学历程的过程,藉此可以很好地梳理百年同济的历史文脉,凝炼百年同济的精神积淀。他们表示,在百年校庆到来前夕,举办这样一次活动,其实质既是进一步凝炼“同济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全校教职员工和青年学子进行激励和教育的过程。因为在李国豪生前将近70年的求学、治学、工作生涯中,他的名字始终与同济大学联系在一起,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的本质内涵,堪称“同济之魂”,是“同济精神”的化身。

据了解,同济大学把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孕育形成的“同济精神”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回顾李国豪的一生,他在这几方面都作出了表率。
李国豪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和知名的社会活动家。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国际桥梁学术界已享有声誉,毅然谢绝导师的挽留,从德国回到祖国。从教学科研第一线退下来以后,他以高尚的学者风范和人格魅力,积极促进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特别是对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得了德国政府授予的大十字功勋勋章。
李国豪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近70年的教学生涯中,呕心沥血、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他领导同济大学成功实现了“两个转变”,注重推动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主持制定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提出建立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组织大批教师走上经济建设第一线,促进了教学、科研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荣获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称号。
李国豪更是一位卓越的战略科学家。作为我国自主建设大跨桥梁的首要功臣和学界先驱,李国豪带领我国桥梁工程界实现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宏愿。在南浦大桥、虎门大桥以及宝钢建设、洋山深水港建设、杭州湾跨海大通道等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和标志性的建设工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次荣获国家重大学术奖励,并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被推选为世界十大著名结构工程学家,获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功绩奖。

周家伦说,举办百年校庆,是同济大学总结办学经验和精神,积极争取和整合办学资源,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机会。他表示相信,全校师生一定能够以百年校庆为契机,弘扬名誉校长李国豪留下的精神财富,秉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投身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早日实现把同济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当天的纪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大智大爱——李国豪画传》与《李国豪与同济大学》两本纪念图书首发仪式,二是李国豪生平图片展揭幕,三是李国豪逝世两周年追思会。万钢在追思会上表示,李国豪校长以毕生实践为所有同济人做出了典范,不断为同济精神注入新内涵。“他所代表的同济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向前!”
此后,作为纪念李国豪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5月份校庆前夕,同济大学还将开设“国豪讲坛”,邀请社会各领域大家来校“传经布道”,锻造同济大学知名讲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