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讲坛又迎诺奖大师。7月12日上午,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内掌声不断,被誉为“量子光学之父”的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系的罗伊•格劳伯(Roy J. Glauber)教授,在此讲演“量子光学一百年”,并对中国青年学子寄予诚恳期冀。
“量子光学理论始于1905年,比你们这所大学早两年问世。”在近两个小时里,82岁高龄的格劳伯教授追溯了量子光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与在座的同济师生展开现场对话。他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一直站着作完讲演,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对于科学来说,好奇心是最大的驱动力。”格劳伯教授对同学们说,对科学满怀好奇的人,总是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较为特别的个性,他总是在不断地对世界发问,对任何事物都想穷根究底,直到有一天找到问题的答案。
若想在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哪些因素至关重要?在格劳伯教授看来,一是要有一群与你一样接受过良好教育,带着高水平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的优秀同事;二是要有世界一流的实验室,有顶尖的设备。他指出,前者更为重要,因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杰出成果都不可能诞生在一个人的手中。“好的想法都是在与别人的交谈、交流当中产生的。”
有老师问,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是否是通向诺奖的必备条件?格劳伯教授说,一旦公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是在哪些刊物上发表的其实并不重要。“要想获得诺贝尔奖,首先做的就是忘掉它(forget about it)。”他的话语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最后,格劳伯教授还播放了一段2005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视频,与大家分享了那一光荣时刻。
讲演之前,校党委书记周家伦会见了格劳伯教授及夫人。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致欢迎辞。




格劳伯生于1925年9月,1949年获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自1976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成功说明了量子理论在光学领域中同样适用,由此奠定了量子光学的理论基础。正是因为在现代量子物理学运用于光学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2005年他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次活动由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同济大学承办,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协办。此前,已有田中耕一、埃德蒙·费希尔、莱茵哈德·泽尔腾、保罗·克鲁岑、哈特姆特·米歇尔等5位诺奖得主先后造访同济大学,在讲学的同时也给中国年轻人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忠告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