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创新成为同济本科教学的源动力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11/02/2007 阅读次数:

日前,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在南京举办电气自动化应用大奖赛,我校中德工程学院04级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学生于淼、刘诚、周梁、张虎臣合作设计的自动倒酒机器人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取得二等奖。“这都要归功于我们学院的创新训练。”同学们的获奖感言异口同声。

作为一所工科基础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如何培养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一直是摆在校领导和全体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紧贴时代心跳,不断创新制度、机制和培养内容,我们就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全校上下认识高度统一。

很快,学校出台包括“创新型教育行动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原则,打通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界限,强基础、拓眼界、重应变,同时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国际视野,塑造高尚人格。百年校庆教学成果展上,记者看到一件名叫索穹顶的作品:网状交织的钢索串起短粗的钢管,编织成棱角分明的多边形穹顶。主要制作人之一03级土木专业本科生李旭说:“我们经常到土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各种试验。”据了解,旨在创新型人才更快出炉,近年来学校相继建立了包括各类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分层次的导师制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并设立创新实践专项基金,出台了《本科生创新研究成果奖励办法》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创新基地建设一项,学校投入的资金便超过3000万元,如今已建起包括国家工科物理基地、国家工科数学基地等在内的10个教学基地,涵盖生命科学、汽车、外语、土木、环境、电子信息、交通、建筑等各学科,而力学、机械等基地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

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感受过程的教育模式。红顶、红杠、身穿彩衣的小人……红红的花轿原来是同学们的金工作品;一尊奖杯后面的坦克不但外观威武、优雅,而且能运动,能发射炮弹,“数控、冷热加工全都用上了,心思巧得很,基本功扎实得很。”金工实习基地的老师介绍说。记者在金工基地看到,从一层到二层,从门厅到车间的每个角落,同学们的作品随处可见:从日常用品到航天飞机,从蝙蝠侠到大力水手……种类繁多、形状纷繁、色彩极为繁富。如今,我校已经构建起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体验创新实践在内的全过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教务处有关人员介绍,基本技能训练包括金工实习和基础实验。铸造、锻造、焊接、车、刨、钳、铣、磨、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钻床……融入大量现代元素的13个工种的金工教学让同济大学的机械类、近机类和非机类学生得到了十分扎实的训练;而包括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实验、材料力学实验、建筑结构实验等基础实验亦成为我校18个学院的2339个实验项目,围绕这些实验学校共设置了499门课程。不仅如此,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包括外文运用、信息技术运用、自学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等。学校规定:理、工、医科学生在校期间平均上机时数不得少于300机时,管理、文科学生不少于200机时,必须熟练使用网络、计算机完成绘图、统计、分析等工作。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对象为已完成第一层次的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查阅文献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品,学会各类仪器操作,最终完成实验全过程;而文科专业则结合学科特点,展开外语翻译实习,办外文报刊,进行模拟审判、法律咨询等。据悉,目前学校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为410门,含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为82.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为1270,占各类实验项目总数的比例为54.3%。这类实验因其丰富的实验内涵和挑战性的实验内容深受学生欢迎,土木学院、材料学院、汽车学院的本科生甚至还通过操作获得了大型仪器使用上岗证。

创新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高层次。教务处负责人说,创新教学计划完成后,部分学有余力且有兴趣的学生投身于此,获得跨学科知识积累,养成创新意识,体验创新过程。这位负责人介绍, 1996年始,学校开始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这里本科生在这里可以轻松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不同层次互动、不同专业互动、学校与企业互动;与此同时,各基地还积极开拓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也很好地拓宽了教学实践的领域。2006年上半年,学校启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跨院系、跨学科组合成项目组。以这些平台为依托,我校继2006年71个项目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试验项目后,2007年又有70余个项目入选,获得资助的项目名列60所试点院校中的第一类学校前列。

创新教育要让学生面对实际解决问题。中国股市期货走势的统计分析预测、纳米多孔碳气凝胶用于海水淡化的研究、城市开发型污水处理公园设计……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项目》密密麻麻的获助名单里,“以天下为己任”的学子胸怀深深打动着我们。

据悉,目前同济大学学生创新组织已有100多个,聚集了数千名核心成员,吸引了数万名外围同学;挑战杯、世界青年设计发明及论文比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机器人足球大赛……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我校学生创新作品共获得包括“挑战杯”在内的各种奖项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