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吴启迪教授牵头,徐立鸿、束昱、洪光、陈杰、蔡意中等完成的“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的研制”项目,最近荣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我校本年度唯一一项独立完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据了解,这一成果突出表现在既有一批高质量论文,又有研制出来的一整套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环境控制系统等配套设施,并形成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这些成套设备已在多个现代农业园区得到成功应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温室的结构设计是关系到温室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一般的温室屋面呈对称半圆形,有的进口温室是全玻璃制,不太适合我国气候特点。为此,研究人员结合地区天气,研制成功了双层薄膜锯齿形屋面新型温室结构,这一结构内的屋顶天窗、侧窗和内层保温膜可推拉伸展,采光充分,自然通风好,保温效果佳,目前已获多项国家专利,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我校对“国产化智能温室”的研究始于1997年底。鉴于当时国内仅仅能对温室内的温度这一个因子实现控制,研究队伍从一开始就提出 “温室环境多因子综合自动控制”的研究目标,即力争早日研制出能同时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二氧化碳等多个影响因子进行协调控制的系统。经过团队合力攻坚,“温室环境多因子综合自动控制系统”成功开发并获国家软件著作权。据介绍,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我校研发的控制系统不仅可靠性能高,在控制算法中还提出了国外少见的、旨在节能的低成本控制新算法和叶片面积估算法,以及基于叶片面积的水肥精准控制系统,而且自主开发的软件为全中文界面,操作平台“傻瓜化”,易于农村地区人员操作,而其价格还不及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
据了解,近年来,同济大学农业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的成果。他们先后承接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5项、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教育部行动计划项目2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以及上海市世博会农林口项目,并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资助。
这些成果还在实际应用中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1999年,农业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国产化智能温室及其全套配套设施”在上海孙桥农业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用于生产高档花卉炼苗;2001年始,“温室环境计算机控制系统”运用于上海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20个种植温室中,成功实现了对多个温室环境的多因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