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文汇报》21日头版头条报道:同济大学八个院系联手研制出能抗冰冻雨雪的蔬菜大棚

来源:文汇报 发表时间:02/21/2008 阅读次数:

虽然遭遇多年未遇的大雪,松江、崇明、南汇等区县的“锯齿形”蔬菜大棚却安然无恙,西红柿、黄瓜等时新鲜菜,蝴蝶兰等各色花卉,源源不断供应春节市场。由同济大学8个院系协作攻关研制出的智能温室,经受住了冰冻雨雪考验,保障了市民的“菜篮子”。

智能温室成功抵抗风雪,该项目负责人徐立鸿教授告诉记者,不仅是因为采用轻型钢结构,增强了抗风、抗雪等抗灾能力,还因为这个智能温室的结构模型投产前,已经预先在同济大学的风洞实验室里经受了“吹打”考验。

同济大学现代农业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从1997年开始着手研制国产智能温室。当时,温室的结构设计是研究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一般的温室屋面呈对称半圆形,有的进口温室是全玻璃制,不太适合我国气候特点。为此,研究人员结合地区天气,研制成功了双层薄膜锯齿形屋面新型温室结构,这一结构内的屋顶天窗、侧窗和内层保温膜可推拉伸展,不仅采光充分,自然通风好,而且保温效果佳。在冬天,智能温室的温度比普通温室高出5摄氏度。温室运行能源则由植物秸秆和多余的肥料液化发酵提供,比同类温室节约能源15%-20%。

智能化是“锯齿”温室的内在支撑。据徐立鸿教授介绍,研究小组一开始就提出“温室环境多因子综合自动控制”的目标,力争早日研制出能同时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营养液、二氧化碳等多个影响因子进行协调控制的系统。与国外进口产品相比,控制系统不仅可靠性能高,在控制算法中还提出了国外少见的、旨在节能的低成本控制新算法和叶片面积估算法,以及基于叶片面积的水肥精准控制系统。自主开发的软件为全中文界面,操作平台“傻瓜化”,特别适合农村地区人员操作,专家系统网络也已经启动,对于整个操作生产过程进行指导。

为了实现智能温室技术的突破和全部国产化,同济大学建筑、土木、环境、材料等8大院系的科研力量整合攻关。控制学院负责计算机系统的建立,环境学院负责解决灌溉问题,结构学科着眼结构设计,机械学院则致力传动系统,热能系负责暖通设备……多学科合作实现共赢——在基本技术基础上,同济大学又针对不同种植品种和不同区域,设计研发出不同的温室,该技术至今已拥有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据悉,智能温室首先在上海孙桥农业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用于生产高档花卉;“温室环境计算机控制系统”运用于上海松江五厍现代农业园区20个种植温室中,成功实现了对多个温室环境的多因子控制。如今,智能温室技术不仅在上海所有郊区得到应用,还在江苏、浙江等省份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运用此种技术生产的温室,产值已经达到1.5亿元。 (记者 李雪林 通讯员 黄艾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