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同济设计”使日喀则重现“小布达拉宫”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时间:04/22/2008 阅读次数:

人民日报4 月20日刊登了《日喀则重现“小布达拉宫”——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纪事》一文,报道了同济大学牵头进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施工和监理的有关情况。全文如下——

“今年回家路上,刚到日喀则市,远远看到重建的位于城北日光山上的宗宫殿,显得格外壮观……”一位西藏网民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道。

“小布达拉宫”,日喀则地区的古老建筑和新鲜景观,是上海市近年来完成的一个特殊的援藏项目。

桑珠孜宗堡,曾以山巅宫堡式的“小布达拉宫”闻名

作为西藏自治区第二大城市的日喀则,历史上有两处宏伟的纪念碑式建筑,一处是著名的扎什伦布寺,它是历世班禅大师驻锡之所,屹立至今,并有增建;另一处,则是鲜为外人所知、却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的桑珠孜宗堡(见图。新华社记者觉果摄),人称“小布达拉宫”。

桑珠孜宗堡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掌管日喀则地区事务的桑珠孜宗堡,是最后一个建造的,1363年落成,不仅建筑技巧纯熟,规模也最大最漂亮。宗堡分四层,有房屋300多间。最上层曾为五世达赖寝舍,他在宫中举行过执政庆典;第三层供奉佛像及宗教用品,曾收藏全套《甘珠尔经》、《丹珠尔经》;下面两层,设有宗政府办事机构、卫队和司法机关、牢狱、仓库等。

拉萨的布达拉宫初建于公元7世纪,后毁于火灾,其形制风格与今天不同。据说,五世达赖喇嘛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布达拉宫时,正是以日喀则桑珠孜宗堡建筑作样板,只是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增高。

桑珠孜宗堡称得上西藏城堡建筑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它东西向长280米、高92米,占满整个日光山顶,既高大峻拔,又典雅俊秀。只是,木石结构的宫堡,因岁月侵蚀和“文革”时期的破坏逐渐损毁,只剩城台的一些断壁残垣。

“重新修复日喀则宗堡,已成当地居民的向往。我想,这一天终将到来。”一位西藏文化研究者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精心设计,“疗伤”和“理容”,从废墟中复原灿烂的宗教文化

2004年,这意愿变成了上海第四批援藏计划的一部分,预算投资3000万元,是该批援藏项目中单个工程投入最大的重点项目。上海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牵头进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招标、施工和监理。同济为此专门成立由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程研究专家组。长期从事建筑历史、风土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常青担任工程设计负责人。

“桑珠孜宗堡已是一片废墟,承重的木梁柱和装修构件荡然无存。总算找到三张老照片,才看到它的旧貌。”2004年春,常青第一次攀上日光山顶,发现宗堡毁坏严重且历史资料匮乏。

如何恢复原貌?在对当地文化、宗教作了深入调查研究之后,由同济大学副校长陈小龙、设计研究院院长丁洁民和常青等人主持的专家组认为,复原性重建应以桑珠孜宗全盛时期的建筑风格为主调,适当参照布达拉宫等“山巅宫堡式”建筑群的典型特征。

2004年底,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设计方案在成都通过全国专家论证会的鉴定。短短几个月,常青等人做出了“疗伤”和“理容”两套外观设计方案。“疗伤”,重在修复废墟,保持原石材肌理,使得宗堡与山体浑然一体,展现浓厚的历史沧桑感;“理容”,则强调历史无法完全复原,修复外观时力求创新,比如添加了歇山和攒尖金顶,采用红宫、白宫的色彩区分,以强化景观效果,并与扎什伦布寺的金顶遥相呼应。

而且,两种方案都是按照藏式宗山建筑尊重自然、因山就势传统,原址原貌修复堡墙,再以山地的起伏关系错落布置建筑空间,尽可能少动土石方。由于外侧堡墙向内收,墙体与山体结合处形成了蜿蜒的交界线,使建筑看上去仿佛是从岩石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专家们的最终选择,是将两者折衷:既利用了残旧宫基,又分出了红宫、白宫。除了现代建筑骨架和细部的创新之外,更偏向于忠实还原历史原貌:舍弃了能提供漂亮景观的攒尖金顶;还在宗堡东侧留下30多米长的废墟,只加固而不修复,以求保存一页历史真实。为尊重历史,常青甚至要求设计团队把设计方案覆到历史照片上面,屋檐、门窗、楼梯和整个宫殿轮廓要丝毫不差。

新生的桑珠孜宗堡,将成为“多功能文化综合体”

施工过程困难重重。所有作业都在原有残墙基础上进行,大型施工机械无法施展,小型设备大多只能拆散后拉上山再拼装;建筑部件要按藏式原样建造,还得采用“边玛”檐墙、阿嘎土等传统工艺。为了建筑的实用、坚固,也要不露痕迹地加入打桩、建框架结构等现代建筑手段。两年间,工程组成员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连续奋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解决技术问题,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气候寒冷、空气缺氧的季节照样进藏。

虽然在国内主持过许多地方的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和重建项目,但要在有着独特佛教信念和地域文化的西藏重建历史建筑,做到外观“修旧如旧”,细节真实,常青仍有些担心。设计阶段后期,他们根据专家审定的方案,制作成建筑模型。恰逢一个西藏自治区文化代表团到上海,便被请到同济。对着精巧的桑珠孜宗堡模型,一些藏族同胞当即激动得落泪,因为“见到了宗山、宗堡”。常青稍稍放下心来。

2007年5月,投资总额已达4800万元的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一期竣工,不少年长的藏民对着它焚香祝祷:“简直惊呆了——太像了,连窗洞都和当年一模一样呢!”

湛蓝的高原天空下,桑珠孜宗堡成了大受欢迎的新旅游景点。更重要的是,一段断裂的历史重新开始延续。作为西藏文化建设上的盛事,它的复原性重建无疑会载入史册。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调到北京担任科技部长后,还专程前往日喀则考察新建成的宗堡。

眼下,常青正在着手准备他的第六次西藏之行。

“小布达拉宫”的内部装修还在进行。按照既定的方案,桑珠孜宗堡将被建成日喀则地区以历史博览为主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体现历史风貌和现代功能的融合。

《人民日报》 ( 2008-04-20 第04版 记者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