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把建筑破坏情形科学地记录下来尤为重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老教授路秉杰抑制不住急迫的心情,不断呼吁,震区很多房屋现在都处在震后的原初状态,对于规划、建设设计、抗震专家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抓紧时间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和科学的评价分析。“须知这是用千千万万的生命财产为代价换来的,一旦变样就失去了科学价值。”
汶川大地震后,路秉杰先生不顾年高、不顾烈日,四处奔走,学校宣传部、抗震救灾专家咨询会上,“地震震不死人,房倒屋塌才砸死人!”路秉杰疾呼。上世纪八十年代,路秉杰留学日本,对当地的房屋抗震设计作过深入的研究,翻译了包括《日本抗震结构的发展》在内的数十本相关著作,“在日本,一旦发生地震、洪水等灾害,学校是集体避难场所,其建筑是最为坚固的。可是,这次汶川,群亡群伤最大的就是学校,动辄数百人、上千人!”路秉杰说,学校建筑受损状况、受损原因,肯定有事先无预而不立者,更会有人祸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照相、实测、实验室检验等手段一一把损毁的原因弄清楚,该预则预,该罚则罚,更为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态度全面考量损毁情况,比如重建尽量避开地震带等。”
“我们不能防止天灾发生,也做不到特大地震中的房子完全不倒,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施工,让我们建的房子慢倒,少倒,争取尽可能多的逃生时间。”路秉杰说,多年以来,由于我国一直“天下太平”,房屋的抗震设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他回忆,多年前,一个日本代表团来沪参观时问到上海房屋的抗震问题,自己如实回答说“上海不考虑”,因为人们的经验中上海数百年来没有发生过稍大一点的地震。“‘今天不发生地震,不能保证将来也不会。’日本专家的话让我哑口无言。”路秉杰告诉记者,在日本,以学校等大型公共建筑为主导的避难场所是严格按照人口密度、空间距离等加以严格规划安排的,一般情况下,一旦发生灾害,居民数分钟内便可到达。
路秉杰说,房屋的抗震设计、建设工作路途漫漫、任重道远,需要专业的队伍、专门的防灾研究。同济大学有国家防灾重点实验室,这是可喜的事情。但对国家而言,这方面工作走在前面的国家的经验,我们还应加大学习的力度,比如日本的经验。日本是世界上著名的地震国家,自公元867年-1974年千余年间震级8级以上地震18次,7-7.9级28次,多震使该国极为重视抗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路秉杰呼吁,建立专门的防灾避灾学科,开展国际合作,开展有关地震、震灾、防震、抗震及预报等专业研究和普及教育工作,他说:“专家、建设者提供了结实的房子,百姓掌握了适当的避难常识,我们的家园就会越来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