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附属市十医院通讯:一切为了 地震灾区伤员(三)

来源:附属市十医院 发表时间:06/02/2008 阅读次数:

病房里的儿童节

“这里有这么多孩子,一定要给她们在上海过上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这是5月28日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同志探望市十医院收治的灾区伤员中几个花季少年时叮嘱该院顾小萍院长的一句话。经过一周的治疗,这些灾区孩子的伤病已经趋于稳定,灾难已经过去,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心中巨大的阴霾,这是震后重建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让孩子们尽快恢复到以前的童真,市十医院和闸北区的青少年组织想了很多办法,而“儿童节”的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个欢乐的日子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联合闸北团区委为在市十医院治疗的4名来自四川灾区的少年儿童过了一个特别的节日。其中3个孩子来自同一所学校——都江堰聚源中学,四川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整整3个星期前那个下午,这所学校5层高的主教学楼坍塌,而他们三个人是为数不多的幸运儿。

为了让这4名孩子过一个愉快的、难忘的儿童节,6月1日上午9点,第十人民医院特地布置了一间非常温馨的会议室,会议室里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气球。当来自四川聚源中学的初二学生曾静、李硕文和陈德明以及来自阿坝州的藏族小朋友张兴玲走进会议室的时候,他们就被浓浓的节日气氛所感染了。在得知热情的上海人民要给他们过节日时,已经和医务人员混得很熟悉的他们非常兴奋,当医生问他们想要什么礼物,不甘病房寂寞的男孩们提出要掌上游戏机,女孩子们则羞涩的表示想要一件韩式衣服。市十医院顾小萍院长亲自主持了了几个孩子的节日,送给他们心仪的小礼物并向他们表达了全院1600名医务人员的节日祝福。闸北团区委书记达弘则为他们带来了爱心电话卡和小朋友喜爱的图书,让他们方便时候和四川的家人打打电话聊聊天,也让他们不忘记汲取知识营养。当这4名孩子收到周边上海中小学生亲手折叠的、写满祝福语的千纸鹤时,他们激动万分。入住市十医院的4个孩子中第一个露出笑容的,被医务人员称为“阳光男孩”的陈德明说,非常感谢上海的叔叔阿姨和大哥哥大姐姐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他们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难忘的儿童节。

据悉,第十人民医院和闸北团区委还将继续开展一系列的爱心行动,包括招募青年志愿者、为患者家属提供爱心护理培训、组织学生到医院为受伤儿童补课等。

她们不会是带着疤痕的女孩

第一批来到了市十医院的四川地震灾区10名伤员中,有两个小女孩,都生得水灵般可爱,却都承受着不一般的伤害。她们是都江堰聚源中学的曾静,和被大家叫作“玲玲”的阿坝州安县中学的藏族女孩张兴玲。

曾静是一个美丽,优秀,聪慧的小女孩,而在这次灾难中,她失去了班上所有的朋友和同学,而自己右腿骨折,多处外伤,特别是脸上多了一道从额头到下颌几十厘米长的疤痕。刚来的时候她一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哪怕只用眼睛。人们都能够体会她心里那重厚厚的乌云,可是必须叩开她的心门,不能够让那个本应该装着天空和大海的心就此封闭了起来。医院里的领导,医生,护士,护工,还有爱心志愿者们很细心地关注着她的情绪,去发现她的兴趣和她在意的任何事情。而突破口就是语言,几个四川籍的同学用最能够让她感觉安全的四川方言和她交流,发现她对病房里面的千纸鹤有好感,于是就买来叠纸鹤的纸,和叠其它小东西的材料,陪着她做她喜欢做的事情。后来又得知她喜欢听的歌,就用MP3下载了很多歌,知道她特别喜欢李俊基,于是有买来了有关李俊基的杂志和海报……志愿者们每天都很细心的为她涂药(一种消除疤痕的药),脸上的疤痕已经逐渐的退去;而顾小萍院长几乎每天要来探望,就这样一点一点,小静逐渐接受了大家,愿意跟旁人说一点东西,愿意和大家分享她的心情和爱好。一天,又一天,她终于露出了应该属于她这个年龄的,天真甜美的笑容。

玲玲,从小父母离异,妈妈就不在她的身边。而这次,她的爸爸为了救他,趴在她的身上,她伤痕累累的活了下来,而爸爸却只能够在天堂用眼睛看她长大了。她失去了至亲,却和小静不一样,相对而言,她乐观开朗很多。她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这样的时候她还能够面带笑容,还能够用纯真的眼睛和充满希望的眼神看待着这个世界;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她不愿意流露出自己的悲哀,在任何人面前,她丝毫不提他的爸爸妈妈,而却亲切的深情的管医院的一个主管护师叫妈妈。其实大家一直希望她把积在心底的伤痛发泄出来,希望她已经真正接受了失去情人的事实,不要留下心里阴影。她说她最喜欢东方神起,还有像吉祥如意,自由飞翔这样的歌,看着她如此,所有人的心都生疼生疼的。

希望他们早点好起来,尽量的完全康复,上海有高水平的诊断仪器,有高水平的治疗技术;希望她们康复的时候不在是带着伤疤的女孩,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她们应该始终有最美丽的笑容,她们还将有最美好的未来和充满色彩的人生。病房外边迎接她们的将是阳光,蓝天和白云……

首个“地震宝宝”在十院诞生

5月28日的早晨,7点刚过不久,忙碌了整晚的夜班护士,正做着下班前的准备工作。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夹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医生,快来帮帮我们吧……打破了急诊预检台前刚有的清静。当班护士立即询问了眼前这位搀扶着一孕妇的男子,有什么需要帮助,得知是一位即将临产的孕妇时,马上通知了产科值班医生。从初步的检查和询问病史了解到孕妇王艳红,27岁,孕37周多,第一胎。也许旅途劳累,也许是心理的创伤加重了她临产的感觉。

他们是避灾投亲的地震灾民,来自四川江油市,虽然地震没给他们身体造成什么伤害,但是地震的阴霾笼罩着他妻子的心理,眼看即将临产,他们向当地政府申请来沪投亲,想把孩子健健康康的生下来。

眼前的事有些让值班医生犯难,为了优生、母子平安和信息的有效、真实,通常是不接受不在本院作系统、连续性产前检查的产妇,但这可是一位来自地震灾区的同胞,值班医生和科主任汇报后,吴逸、成佳景主任决定破例特事特办,给灾区的同胞送上姐妹的关爱和天使仁心。因为产妇已有胎膜早破,不及时处理会有感染的可能,把她收入住院。住院后又让最有经验的老专家黄蕴思主任医师主管,经过各项必需的检查和检测,又考虑到产妇胎膜早破和现在紧张恐惧的精神状态,还是决定施行剖腹产手术结束妊娠。

手术室也千方百计腾出房间,中午13点左右,产妇送进手术室后,由黄蕴思主任亲自操刀,麻醉科傅舒昆主任亲自保驾护航,14:30分第一位“地震宝宝”在十院顺利诞生!

向另一种奉献致敬

为了给灾区伤员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原先住在特需病房内的肿瘤科病人在接到转病房通知的第一时间里,都毫无怨言地搬离了条件良好舒适的特需病房。他们中有正在化疗的结肠癌患者、有疗效显著正处于巩固治疗阶段的老年患者、还有从外地赶来正在进行解救化疗的乳腺癌妇女、还有……他们之中,有的在海外多年的外籍朋友、有的戎马一生的老军人,有的是身居要职的CEO,有的是已经退休在家的老妈妈。当肿瘤科医护人员向他们致谢时,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没关系”、“都是中国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都是病人,我们更能理解他们的痛苦”……面对这些平凡的话语,肿瘤科的医护人员无不为之深深感动,为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姿态,更为他们的善良。

同样作为弱势群体的肿瘤患者、同样处于躯体与心理双重煎熬之中肿瘤患者,他们的行为难道不也是一种奉献吗?!

“感谢您对我们救治四川伤员的支持!”一张温馨的致谢卡,显然不足以表达肿瘤科医护人员对这些患者的感谢,但却寄托着他们对这群患者的敬意,对他们的祝福!在他们搬至普通病房后,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除了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外,更为关心的是他们的病情变化、心理情绪起伏等等,努力让他们在新环境下得到更好的照顾和治疗。

祝福这些善良的人们,向你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