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灾医疗队中,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一切,使我校附属同济医院医疗队员沈峰不断地受到震撼!每天夜晚,他躺在贴近泥土的帐篷里,想了很多很多,最后,他终于作出决定,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
当我看到国家和人民一次又一次遇到困难,而中国共产党一次又一次带领全国人民凝聚精神,翻越和克服这些困难时,我越来越坚信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信念。
这次,我随上海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医疗服务队,加入到四川参加抗震救灾行动中.亲自来到灾区,感受到灾民的痛苦,让我觉得自己应该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服务。为灾民分送医疗用品,为他们看病救治,鼓励伤员树立信心,只想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帮助。在这些艰苦的日子里,身边的党员同志们的以身作则和奋不顾身都深深感动了我,让我更加坚信地要向党组织靠拢。
我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峰 ”
沈峰医生是神经外科医师,也是首批参加团市委抗震救灾医疗队的骨干医生,在四川短短的十天时间里,沈医生明显瘦了、黑了。但当他一回到上海,就立即投入科室的诊疗工作。科室同志劝他休息几天时,他说:“在我离开的这些天里,你们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外,还要替补承担我的工作和值班任务,现在我回来了,就让我尽快参加科里的诊疗工作吧。
他的《赴川日志》 ,记录了一位抗震救灾志愿者的所见所闻,也记录了一个外科医师的心路历程……
赴川日志——
5月16日 要登机了,母亲正在接受手术,我关了手机,默默遥祝
今天,要随团市委医疗队去四川灾区了。
一大早告别妻子和女儿,带着简单的行囊到医院集合。在去机场的路上,收到弟弟的短信:“母亲的眼科手术刚刚完成,一切顺利,请放心。”此时心中一阵酸楚,原本答应手术时回家陪母亲的诺言无法实现了,为了不让她担心,也没敢告诉她我要去四川前线的事,只是说有重要学术会议参加。赶紧拨通电话,母亲并无怨言,还嘱咐我好好工作。带着歉意关了手机,只能默默在心中祝她早日康复。
14:00,简短的欢送仪式后,怀着忐忑的心情,飞机起飞了。灾区到底是怎样的情形,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呢?
睡在薄薄的防潮垫上,生平第一次和大地这么近距离的接触。
17:00,顺利抵达成都双流机场。几经辗转,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在23:30到达目的地绵竹。在四川省团委志愿者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在绵竹市体育中心的一片刚刚用推土机堆出的土丘上安营扎寨。此时,四周一片漆黑。在电筒和头灯的微弱亮光中,我们先从卡车上卸下100多件随机携带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行李。由于经验不足,又花了近1个小时才安装好帐篷,等整理好全部物品时已近凌晨2点。这时,大家都已大汗淋漓。夜色已深,附近也没有找到生活用水,只能用随身携带的湿巾纸擦把脸,就钻进了帐篷。土丘凹凸不平,睡在薄薄的防潮垫上,生平第一次和大地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迷迷糊糊中感到帐篷外风雨交加,身下也有震动感,但太累太困,也就沉沉睡去了。

5月17日 一路上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让人心寒。志愿者的身影,让我切实体会到众志成城的力量
6点,在救护车的鸣笛声中醒来,感到浑身酸痛,由于夜晚的风雨,我的脸上身上全是从帐篷外吹进的泥沙。走出营地,映入眼帘的是土丘下一大片排列整齐的蓝色救灾帐篷,原来这是绵竹郊区最大的灾民救助点,估计有4000-5000人。
仍然没有找到洗漱的地方,又用湿巾纸胡乱擦了把脸,就和祝晓忠去找厕所。在体育场的边上总算找到了一个简易厕所,塑料布围在树上一圈形成一个隔断,里面挖了个坑,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从厕所出来,看见稻田里有隐约的人影,估计许多人都就地解决了。灾区的卫生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回到营地,发现一个年轻的护士蹲在那,一边吃着方便面一边轻轻地抽泣,美丽的眼睛失神地看着远方。身旁的志愿者告诉我们,护士的母亲在地震中去世,房子没了,一岁的孩子也转移到江苏去了,她从12日开始一直坚持工作至今。我的心里顿时一紧,心中升起深深的敬意。
在简短的工作会议后,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赴九龙镇巡诊。一路上随处可见残垣断壁,让人心寒。九龙镇中心小学已是一片废墟,篮球架依然伫立,但已没有孩子们的笑声,空气中弥漫着腐臭味。九龙镇党委书记告诉我们,镇上70%-80%的房屋倒塌,废墟下还埋着不少人,山区和乡村的灾民需要药品。我们立即决定下乡挨家挨户探访,完成了几十户居民的诊疗后,还收集了山泉的样本。
坐出租车返回绵竹的路上,我发现司机并没有打表,问了才知道震区几乎所有的出租车都免费运送伤员和物资,他们也是志愿者。再一次听到志愿者这个词,让我深深地感动,两天来,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志愿者的身影,我切实体会到众志成城的力量。快到绵竹时,传来消息,赴九龙的道路因山体滑坡再次塌方,所幸我们已离开,想想也有些后怕。
到达绵竹市人民医院,病房已成危楼,临时医院就搭建在体育场的网球场上。在院长的安排下,我、汤敬东、祝晓忠匆匆啃了几块饼干后就加入了外科一组,负责56张病床的伤员救治工作,还对分诊处的患者进行分诊判别,确定转院或留治。烈日下,救护车不断进出,送来大批伤员,大多为老年人,骨折外伤为主。除极少数轻伤的病人外基本都转往成都、德阳。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真想马上为他们手术,减轻他们的伤痛,但条件限制,能做的就是尽快为他们分诊。天黑了,送来的病人渐渐少了。我们在空军某部提供的就餐点吃到了赴灾区以来的第一顿米饭,虽然只有简单的咸菜和掺杂几片火腿肠的大白菜,但大家都吃得很香。饭后我们三个又去临时医院查了房。21:30,全队例会后得知今晚要下暴雨,领队迅即请来了解放军,大家一起在二个大帐篷四周挖了壕沟,23:30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5月18日 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让我仿佛亲临战场,是啊,这就是战场,是拯救生命的战场
清晨醒来,头昏沉沉的,昨晚发生了三次余震,虽然知道在帐篷里危险不大,但总也睡不踏实。简单洗漱,出了营地,看到由我队沈春琳设计的厕所已在修建之中,心中盼望明天就可使用,以解决糟糕的卫生状况。
7:30领队分配了任务,我和几名队员去临时医院查房。快要完成查房诊治工作的时候,王院长告知马上有70-80名灾民由部队直升机送来,他们来自金花和清平两镇。我们立即随救护车赶赴玉泉临时停机坪。
10点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伤员,在军人的指挥下,我们抬着担架,在飞机强大的气流下,将病人抬上救护车运回医院。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多军用直升机不断地起飞降落,螺旋桨巨大的轰鸣声让我仿佛亲临战场,是啊,这就是战场,是拯救生命的战场,第一次体会到我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战士。
第一位病人是84岁的王老伯,来自金花。左锁骨骨折,左肋骨骨折,左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伤口局部感染,红肿明显,但精神尚可。他告诉我们,地震时他左侧身体被压,是同村的人把他救了出来,但出不了山得不到有效救治,2天前部队进山,为他简单处理了伤口,今天用直升机将他运送到这。他亲眼看见地震时两座山头并在了一起,湖水受压冲上天空,隔壁二大队的人几乎都被埋入山中。50岁的一大队队长冒着余震的危险,花了十几个小时把几位老人背到安全的地方等待救援。看着他仍然心有余悸的表情,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大自然如此轻易地毁灭了人的生命,但人类的勇气和坚强是永存的,我再一次为这种精神动容。
第二位病人是90多岁的老太太,来自清平。她说除在外打工的儿子,她的亲人都死了,上飞机时,几个乡亲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凑了几百元钱塞进她的上衣,让她看病用。说到这儿,泪水不自主的流了下来,我连忙安慰她:“放心吧,老人家,看病不要钱,政府会帮助你们的。”
就这样,我们往返几次,17点把最后一批病人送到了临时医院,此时我们才意识到中饭还没有吃。晚饭后,上海市合作交流办周贤行副主任一行,到营地来看望我们,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
而后我们又去病房查房,外一主任告诉我们德阳市人民医院缺外科医生,希望我们去支援,领队请示了有关领导后,决定转移阵地。由于晚上没有车辆,只好明天一大早出发,当晚我们做好了转移的准备。
5月19日 绵竹, 短短的3分钟哀悼,但对我心灵的震撼却是那么的长久
由于队伍要转移德阳,我们很早就起床了。原本8:30来的车,却迟迟未到。电话联系后才知,车辆忙于运送救灾物资,只联系到一辆志愿者的2吨卡车,我们只能分批前往德阳。
我与几名队员利用等车间隙去临时医院看望了病人,并与并肩作战两天的医生战友告别。虽然在绵竹只有两天,当要离开时,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大家都在营地前合起了影。而后整理营地,打扫卫生,并把部分物资送给了解放军和当地的灾民。
14点28分,我们最后一批队员在绵竹与山东志愿者一起参加了全国哀悼活动,整个绵竹上空回荡着汽车和防空警报的长鸣声,那一刻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时间似乎都停顿了,心中默默祝愿所有的逝者安息,祈福所有的生者坚强,我们众志成城,一定能够重建家园。虽然只有短短的3分钟,但对我心灵的震撼却是那么的长久。
16:00我们抵达德阳体育中心,先期到达的人员已经在那建好了营地。
8名骨科、麻醉科医生和护士按计划奔赴德阳市人民医院参与救援,青少年社工和防疫人员去灾民救助站了解情况。我们余下的几名队员去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几家医院,看是否需要我们的支援。同时还联络了上海第二批赴德阳的医疗队总领队——东方医院的刘中民院长,询问是否需要我们的加入。这里的医疗队很多,所以我们决定下乡镇开展工作,并联系了一辆志愿者的车明天出发巡诊。19:00召开了第三次例会,初步确定了兵分三路的工作安排。
从德阳人民医院回来的队员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一家未正式开张的浴室专门为志愿者免费开放,大家洗了来四川后的第一个澡。23:00接到了上海驻成都总指挥部的电话,告知24小时内可能有6至7级强余震。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又召开了紧急会议,重新调整了明天的工作,还安排了晚上值班。
5月20日 余震,安排的手术都无法进行了,帐篷都浸泡在了水里
由于有强烈余震的预报,而营地旁的训练馆也已被宣布为危房,大家都有点忐忑不安,整晚都没休息好。我们安排了专门的人员值班,万一有险情发生,可在第一时间叫醒大家。幸好一夜无事。
7:30,外科系统的医护队员来到了德阳人民医院。让我们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病人在一夜之间都从病房撤离至户外的空地上,昨天安排的手术都无法进行了,我有点遗憾。在对病人进行查房时,得知从今天开始将把重病人转移至省外,我们配合德阳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开展了转移患者的动员和准备工作,一直忙到下午五点。
另一小组一行五人,在德阳社会志愿者刘先生的帮助下,赴九龙和汉旺为灾民开展了消毒防疫、知识宣传和送医送药工作。青少年社工对灾民救助点的群众进行了走访,并为小朋友开展了二次主题团队活动。
下午天气预报有暴雨,留守人员对营地帐篷内的物资进行了垫高,由于地势较低,虽然没到暴雨级别,但我们的帐篷都浸泡在了水里,防潮垫和睡袋都湿了,又是一个难眠的夜晚。
5月21日去受灾严重的什邡市蓥华镇,为当地灾民送药并宣传防疫知识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换湿衣服,吃过干粮后,我和祝晓忠又去了一次德阳人民医院。秩序明显比昨天好多了,搭了一些大帐篷,病人也都移入了帐篷内。一部分病人已向重庆、贵州转移。
告别骨科谢主任后回到营地,雨基本停了。根据当地志愿者的介绍,我们决定去受灾严重的什邡市蓥华镇,为当地灾民送药并宣传防疫知识。
我们同济医院3人和仁济的龚兴荣编为一组,上了德阳志愿者刘先生的越野车后,发现前排还有一个小男孩,刘先生解释说那是他9岁的儿子,吵着也要做志愿者,非要跟来,只好一起带上了。一来让他亲身感受地震的危害,二来从小培养做好事的觉悟。刘先生是个热心肠,一路上为我们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其实德阳、绵竹、什邡等市区及平原的几个乡镇受灾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山区、平原交界处以及山区的乡镇受灾最严重,食品、药物和饮用水极度缺乏,由于路况差,物资运送很困难。他和几个朋友每天买水,买米开车送过去,虽然数量有限,但能送一点是一点,比起到捐赠点捐钱他觉得这样更实际,也更有意义。听了他的话,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四川当地人民的淳朴,正是无数像刘先生这样的人,支撑着身受重创的人们走出废墟,重拾信心。
终于到达蓥华,只见昔日风景秀丽的小镇已成为一片废墟,山体塌方随处可见,公路上有滚落下的巨大石块,由于地处山区,空气较九龙、汉旺好一些。我们逐一走访了灾民的帐篷,分发防疫宣传卡片和一次性口罩,还进行了防疫宣教和医疗服务。走访中,我们发现许多部队战士及灾民都有腹泻症状,就送上了消毒药剂和消毒片,灭蝇板,为他们讲解了使用方法。在回程的路上,看到路边有战士拿起苹果就往嘴里送,我及时阻止了他,告诉他最好洗干净再吃,以防止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回到营地,得知我院另有4位同志也在德阳救灾,马上联系了他们,能在前线相逢,大家都很激动。17:00上海市市府副秘书长沙海麟和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来我队进行慰问。
晚上领队给我们上了党课,重温了志愿者标志的含义:“这是一只友爱之手,热心相助;这是一颗爱的红心,真情暖人间;这是一只飞翔的白鸽,渴望和平、友好……志愿者,这是一个天使的名字!”我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5月22日重灾区遵道镇,分发卫生防疫药品,当晚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早上,我们一行前往绵竹市的重灾区遵道镇,仍然是坐志愿者刘先生的车。途中,倒塌的房屋比比皆是,不时看见解放军在推倒危险的残壁,有些在帮助灾民收麦子。遵道镇的灾情十分严重,空气中到处都是刺鼻的酸臭味。使我们欣慰的是当地的人员搜救与尸体处理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并已开始灾后重建。
我们沿途为灾民分发卫生防疫药品,一次性口罩,还碰到了一支来自上海静安区的特警部队,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听到他们有发皮疹的情况,赶紧为他们分发了外用药膏。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新建的诚栋抗震希望小学,校址就建在原遵道学校的操场上,13间抗震教室已经启用,该校教学楼在5月12日的地震中虽受损严重,但没有完全倒塌,全校师生全部幸免于难。目前,该校1689名学生中已有700多名学生回校上课。队员沈春琳还为孩子们上了一堂健康卫生常识课,我们给孩子们发放了消毒口罩、帽子、健康常识宣传手册等。期间还正巧遇到了上海东方卫视在录制抗震救灾的节目,媒体工作者们一直在用心的工作,也向他们致敬。
回到营地,回顾赴川以来的所见所闻,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当晚我郑重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几天来无数党员干部的无私精神和事迹给了我极大的触动,我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为人民服务,像他们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我会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克服缺点,请党组织帮助我,考验我。”
5月23日 明天救治手术条件终于准备好了,我们兴奋极了!
由于早就定好今天要回绵竹,我和祝晓忠一大早就赶到德阳人民医院和刘主任一同查房。伤员大多已经转走,我们商量如果没有余震预报,可以对几个病情不能拖延,但又不愿意转移的病人进行手术。
再次回到了绵竹市体育中心的灾民集中救助点,发现当初我们参与筹建的厕所已经开始使用,自来水也已接通;临时医院的药品堆放井然有序,还设立了取药处;一所爱心学校已开课2天,甚至还有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叫做EASY的志愿者在教学生英语。看到孩子们能继续上课,露出了微笑,真不敢想象前几天这里的情景。一切都在慢慢地恢复,一切都会好起来。
必须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查房医生将三位病人的病情进行了详细介绍,经过多位医生的仔细分析,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我们还根据各自的专业,扬长避短合理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病人。所有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保证手术成功。
5月24日 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感到始终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们
今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医院,了解病人最新病情,并与病人进行术前交流。其中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地震时被砸伤,导致右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检查后发现有糖尿病,通过药物控制,病人的血糖已经稳定。患者不愿离开故土,坚决要求在德阳手术,听说上海的医生给他做手术,心情非常激动。
走进门诊手术室时,大家才发现手术室的条件非常简陋。没有手术牵引床,只能人工牵引,为了能够透视,我们选择简易木床。为了减少病人出血,让他更快地恢复,我们几名医护人员加快了手术的速度。由于没有防护服,我们自身全部暴露在X光线下,虽然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一定损害,但为了病人,我们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复位、打入导钉、C臂透视、安装钢板……整个手术过程有条不紊。45分钟后,手术终于成功完成。“上海的医生手术就是高明,又快又好,太谢谢了!”德阳市人民医院骨科谢医生握着我们的手,感激地说。这台手术前我们3人还完成了一台右侧第二2-5蹠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2台手术成功完成,由于天气炎热,大家消耗了好多体力,比在上海做同样的手术要累很多,但是在救治伤员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力量在支撑着我们,我们都为自己能在第一线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而自豪。我相信,灾难终将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够一起渡过难关。再次看望了手术病人,他们紧紧握住我们的手,“谢谢,谢谢上海的医生。”

5月25日 辉别了,德阳! 似乎背后有人推我的感觉,大余震又来了……
一早去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最后一次查房,并和病人及医生告别,昨日手术的患者恢复良好。
下午整理行装,准备迎接下一批队员的到来。4:30,我们感受到赴川后最大的一次余震,虽然经历过多次余震,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一次时间最长,似乎背后有人推我的感觉,我立即跑出门外,对面体育馆发出“吱、吱”的响声。后来才知道是青川发生了6.4级的余震,又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此次地震的强度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真是罕见,大自然又一次向人类发威。
21:00,上海青年志愿者心理咨询服务队的全体队员抵达,23:30,我们回到成都。
汶川,2008年5月16日至25日,我会永远铭记这一段不平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