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规划重塑灾区人民的信心”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同济规划设计院常务副院长夏南凯语气坚定。这位刚刚从灾区回来的学者,一提起汶川大地震给当地百姓造成的巨大伤害就唏嘘不已。
“没有按规划、规范建设的房屋倒光了”
都江堰是这次受灾严重的地区之一。“灾区百姓的眼神、言语行为让我们深深感到灾难的深重。”夏南凯说,重灾区的人们哭干了眼泪,神情呆滞,话语僵木,“我丈夫埋在这里,我父亲埋在那,就剩我和儿子……”一位妇女翻来覆去喃喃说着的就是这几句话,“重灾区的人们的精气神大都受到重创。”
地震损失相对小一些的成都市民,则是一听到、感到风吹草动,立刻飞也似地奔到街上。“刚到这里,我们觉得很奇怪,一聊才知道,大地震时,房子摇来晃去,屋内的桌子等从这边滑到那边,翻来覆去好几遍,屋内的人根本无法站立……怕了!成惊弓之鸟了!”
当然,也有勇敢的市民,“房子顶塌了,一层的商店照开。”夏南凯告诉记者,震区还是到处能够看见没被震塔的房屋,即使在地震最为惨烈的地区之一——龙门山镇宝山村,没有规划、没有按照规范建设的房屋全都倒光,但是严格按照建设标准规范建成的别墅式农民房,一点损坏都没有;河边一组多层度假公寓也是表面毫发未损,而公寓出口道路路面则起翘的高差达一米以上,“说明我们的建筑规范还是很科学的。”顿了片刻,夏南凯说,“要都是严格按照规范建造,要少死很多人!”
“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夏南凯介绍,这次同济前往都江堰灾区的规划、设计人员50多人。“严格地说,现在还谈不上重建,因为余震不断,地层的结构还处在调整中。”
“但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他说,灾后重建分为三步:第一步,安置灾民。同济负责设计的灾民临时安置点规划,每户过渡房面积在15-20平米左右,总面积在16-27万平米之间,考虑到映秀、汶川灾民迁至都江堰的可能性,安置点面积会有较大的变化;“安置用房要做到通电、通水、通气、通讯等‘四通’。第二阶段,永久性安置。可以参照经济适用房,建议标准是每户70平米左右,这样都江堰市区总面积在100-150万平米左右,期限3年,由地方为主组织实施,对口援建城市也会参与其中;第三阶段为灾后重建”。
“今天,都江堰市对全球发布重建规划招标书,同济当然参与。”夏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同济准备联合当地规划人员做永久性安置规划。
当记者问到安置点的公共空间问题时,夏教授解释,临时安置房的公共空间主要功能是疏散,所以疏散通道、公共广场的安全性是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考虑到灾民长的要在其中居住3年,有的可能更长,可能要在其中结婚、生子,因此环境绿化等舒适性考虑也相当重要……“这些我们在规划中都考虑了。”夏教授说,临时安置点住户数20-5000户不等,合理规模在一千户左右,配备小学、医院、超市等必备设施。永久性安置社区
“让规划重塑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心”
“让规划重塑灾区人民的生活信心”,这是夏南凯教授数次重复的话,他说这是同济全体奔赴灾区的规划人共同的心愿。
夏南凯告诉记者,都江堰地处3条地震带上,重建规划一定要避重就轻,尽量避开最易受灾的地区。他说,到都江堰受灾严重的12个乡镇察看的情况也表明,一些乡镇已经不适宜原地重建了,“重建规划我们都会吸收地震专家参与,一定要还百姓一个安稳的家。”
仅有此还不够,“都江堰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绮丽的名城,田、林、堰特色突出,尤以都江堰工程为最。”夏南凯说,再者,都江堰老城损坏虽也很大,但老城的肌理还在,加上老城厢里原本难离热土的百姓这次都疏散出去了,相对而言重建动迁的难度大大减小。“新的规划,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置城市结构,提高生活水准,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保护自然生态,让现代与传统更好并存共生共荣。”
夏教授介绍,具体说来,首先要做好“堰”文章。该城市原来的特色是“山水城,田林堰”,但独一无二的就是“堰”了。已经为成都平原人民造福2000余年的都江堰工程这次又闯过大难,可见这一工程水平之高;此外,“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幔回,檐牙高啄”的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两大殿也基本未遭严重损毁……围绕“堰”这颗“珍珠”,我的规划思路是:将市民安置到组团式现代化社区中去;对老城区损毁部分修复调整,保留老城区内的特色建筑,使其成为集展现传统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保护区;二三产业中的一部分向周边扩散,城市的发展布局与自然和谐映衬。
“考虑到阿坝州等周边地区居民来都江堰落户的因素,这次重建规划是以50万人的城市规模来进行规划的,而不是从前的20余万人。”夏南凯说,“还都江堰一城青山绿水、一脉历史文明,同济人信心十足,乐于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