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钢结构技术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研讨会举行(图)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06/16/2008 阅读次数:

针对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发挥钢结构技术的积极作用,由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社会服务局支持,上海市金属结构行业协会、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钢结构技术在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应用技术研讨会” 于6月13日下午在我校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沈祖炎做专题发言,我校李国强副校长主持会议并发言。

结构工程专业的陈素文老师和陆烨老师去灾区实地考察,两人分别在会议开始作了灾区情况的报告。陈素文向与会者展示了大量地表建筑及桥梁道路受灾照片,建议为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抗震设防级别。陆烨老师作了大量农村地区住宅状况的考察,指出目前农村建筑的突出问题所在:自用房没有经过设计,大多是砖土、生土墙、砖砌体等落后的结构体系,整体结构差,没有抗震设防,施工质量差等,她建议针对目前的结构体系进行有效的研究,做到怎样在造价不高的前提下进行有效地完善;另外她建议为新农村建设配备新的工业化结构体系的应用,通过加强教育转变农村地区对工业化产品的落后观念,并开发适应不同档次配置的工业化住宅方案。

沈祖炎院士作了《关于在四川地震永久性住宅建设中应用钢结构的建议》的发言。他指出,钢结构强度高,材质均匀,可塑性强,本身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而其由于组成部件高度工业化,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又可以大大提高重建速度,所以钢结构住宅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应该在震后重建中发挥作用。目前国内钢结构住宅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原因所在是造价问题,钢结构要比混凝土结构总造价高于10-20%。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高,又有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等社会优势,高出的这一部分成本应该由政府、企业、行业等一起负担,而不是简单追加到消费者头上。所以,钢结构住宅的推广不是一个领域内的事情,而是个多领域的系统优化集成过程。造价问题也可以通过制作标准化和产业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体系进一步降低成本来逐渐解决。

沈院士继而提出了关于地震的感想与建议。他建议重新考虑设定灾区原有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使灾后重建有设计依据。重新评价重建地区的地质条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级别,尤其在中小学、医院以及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抗震设防级别并使用最好性能的钢结构。对灾区的建筑做“安全性鉴定”并对受损的建筑尽快做出评价。尤其避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应用于建筑安全性评定上,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执行。

他还介绍了同济大学在低层、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方面的研究以及同济大学建筑钢结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梯队人员和目前在研究的诸多课题。

李国强副校长也作了《应推广钢结构在地震中的应用》的报告,他从专业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了钢结构优于混凝土结构的诸多优点,诸如强度是混凝土结构的9倍而重量却是其一半,截面利用率高过混凝土结构;延展性好;滞回效应好等,来说明钢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整体上优于混凝土结构。

随后,部分钢结构企业代表也向与会者介绍了民用钢结构成功案例及钢结构现在在工业化应用中的技术问题。钢之杰建筑产品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介绍了他们高效的轻钢结构住宅体系,能安全抗震的“板肋结构”;上海大通钢结构有限公司介绍了高频焊接H型钢的开发应用等问题。

据了解,会议将集合各位专家意见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报告,报有关部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