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附属同济医院为灾区伤员举行上海“一日游”活动

来源:附属同济医院 发表时间:06/27/2008 阅读次数:

“我们都有一个心愿,治好伤后一定要去登一次东方明珠!”、“我们没进过大学,但我们有个心愿:看看同济大学!”......为了帮助灾区伤员实现心愿,6月24日,附属同济医院医护人员陪着来院治疗的四川灾区伤员和家属们驱车前往同济大学和东方明珠参观。14位从未来过上海的“老乡”在医院志愿者的陪伴下兴致盎然地进行了上海“一日游”,旅途中,伤员和家属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我们没进过大学,但我们有个心愿:看看同济大学!

在给33床罗华波做锻炼时,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我想去同济大学看看,看看培养优秀人才的著名大学!”在医院的组织下,志愿者们带着几位身体情况较好的病人去同济大学本部参观,但是可惜罗华波由于伤情所困,不能一同前往,只能由他妈妈代行。

一进同济大学,1岁半的伤员小世宇这个地震后几小时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小福星”大声叫着、嚷着“爷爷,爷爷!”,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毛主席挥手向前的巨幅立像上。有人提议,“我们一起在这里合一个影吧!”大家立刻响应,以一种特殊的默契聚到了一起。有人说:“我们怎从没见过主席指引前方的立像啊?”志愿者立刻当起了解说员,向他们解释到:虽然其他很多地方都有毛主席的像,但都无法解决某些技术难关,只有同济大学解决了“指引前方”带来的平衡问题。听了介绍,大家久久凝视,大家仿佛在了解同济大学的同时,也从领袖像中获得了一种“目光向前”的动力。

同济大学深厚的文化氛围和和大上海城市的现代化风貌使他们目不暇接。在校史馆,当听着学校接待同志介绍,看到同济大学抗战期间在四川李庄办学的照片时,他们才知道四川是同济的第二故乡。1940年,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同济流亡办学,四川人民用“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接纳了处在困难中的同济师生,使同济的文脉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同济师生对于四川人民,更有血脉相连的情感。听了介绍,伤员们都非常激动,于是又聚在“根,源于同舟共济”的宣传画前留影纪念。他们说:这是同济和四川的缘!

有人感慨地说:我们都没有进过大学,希望“小世宇”将来长大了一定要考同济大学!

东方明珠:我们一起朝着伤员家乡的方向祝福

“四川,在那个方向,离开这儿有1630公里!”随着解说员的介绍,大家一上去,来不及看一看从未见过的大上海城市面貌,就在东方明珠上的第二个大球上,先找到标有全国各省的省会所在城市的经纬度。然后大家深情的看着它,像是又回到了家乡,家里的父老乡亲都还好吗?家乡的重建怎么样了?家里的一切都让他们牵肠挂肚!朝着家乡的方向,他们深深祝福!

第二天,医护人员关切地问年龄最大的老伯陈正容“累不累啊?”,“不累!昨晚我梦里还梦到‘东方明珠’呢!”哈哈哈,病房里所有的人都被老伯特有的诙谐逗乐了!

另讯:附属同济医院在同济赈灾病房里开设“手工课”

附属同济医院的灾区伤员病房里充满了温馨,为了丰富灾区伤员及陪同家属的文化生活,使他们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医院组织医护人员到同济赈灾病房开设了一堂别有意义的“手工课”——由医护人员教来院治疗的四川灾区伤员和家属们用彩珠制作“平安球”,通过这些手工艺活动让他们走出灾难的阴影,重回到欢乐中来。

老师们拿着彩珠“幸运鼠”和“平安球”的作品来到病房,伤员和家属看了以后,都很羡慕,他们说:“很漂亮的,这是买来的?”,“不是,是我们自己做的,想学吗?”,“想!”于是老师在示教室,摆开了传授技艺的阵势,手把手地教伤员及家属制作彩珠“平安球”。

周继红和罗容两位伤员,由于腿伤重不能下地,看着自己的老乡一个个都去学了,非常着急,罗容要妈妈搀扶她去示教室。看着她们迫切的心情,为满足两人的好奇心,朱毅老师带着蔡老师来到她们的病床旁,教她们穿彩珠“幸运鼠”。

老师们很耐心地教,学员们很认真地学,她们边做还边问老师:怎么看图纸?怎么知道是左手穿线还是右手穿线?怎样才能使线收的紧一点……她们都很聪明,领会也很快,在老师的精心传授下,学员们的作品一个个顺利完成了。看着自己的作品,她们的心里甜滋滋的。女同胞们的“手工作坊”,也吸引着男伤员和男家属,他们也不时地来到示教室凑热闹。

大家认真地把一颗颗彩珠穿成了“幸运鼠”和“平安球”,手里穿的不仅仅是彩珠,更是把上海人民和四川灾区人民的心穿在了一起,她们心手相连,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