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上海驻都江堰医疗队回访曾在沪救治的小伤员

来源:第十人民医院 发表时间:07/29/2008 阅读次数:

救护车缓缓行驶在雨中泥泞崎岖的田间小路上,车上坐的是上海医疗队的队员们,他们接受前方工作组的委托、带着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党委的委托,对这次地震后被送到上海,曾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治疗痊愈出院后回到家乡的聚缘镇伤员们作一次回访。

提前一天和他们取得了电话联系:都江堰市聚源镇泉水村7组——陈德明,地址虽写得很明白,但是我们在田间小路上转来转去就是找不到,急得队员们恨不能下车挨家排查。队员们用自认为接近当地的语言努力尝试着,当问到第5个路人时,这位当地女孩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陈德明啊,是我同学噢”,我们象注了兴奋剂一般跳了起来。向女孩说明来意后,她主动为我们带路,真是喜出望外啊!

到了 陈德明的家,他妈妈第一个看见了我们,立即迎了过来,激动地说: “太谢谢上海的同志了,这么远你们还来看我们家德明呀”。领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成佳景医生向她介绍了同行的队员们,并转告了医院的领导、医生、护士们的深情问候;说话间,陈德明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但只是在一旁憨憨地笑,也不插话,看起来还是那样瘦瘦的,不过精神很好。当成佳景医生走到他身边,关心的问道:“德明,胃口好吗?受伤的地方恢复得怎么样?”他才用低声腼腆地回答到:“都很好,没得事。”言语间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陈德明家,第一眼给我们的感觉是很困难, 极为简单的几样旧家具,还有被震坍了部分墙面的一面砖墙。孩子的妈妈向我们介绍道::孩子的爸爸有残疾,地震中损毁的房屋看样子短期无法修复,政府已落实了板房,孩子出院后她准备去成都打工了,孩子也将去上海的职业高中就读……说到这里,这位受尽磨难的母亲眼中闪耀希望的目光。我们的心中又一次体会了总书记说的“自救”的意义。

曾静,人如其名,看到曾静时,给人的感觉就是静静的,一直微微的低着头,站在我们面前,腿稍有点跛、也有些肿、人很清瘦。她偶尔抬起头面对我们的时候,左颊一道长长的疤痕直到头顶,队员们的心不禁一阵痛惜。看得出那道疤痕较出院时已淡了很多,却仍很刺眼。她的话很少,是害羞?还是害怕?偶尔一笑后又迅速得低下头,有意无意地把另一面完好的面庞朝着我们——曾静曾有多么秀丽的脸庞。她的母亲悄悄告诉我们,地震前孩子非常喜欢笑,现在她几乎不笑。是啊,脸上的伤疤也许会随着岁月渐渐淡去,但心灵的伤痕何时才能褪去呢?出于母性那份特别的爱,领队成队长提出第二天带女孩去市医院复诊,希望这样能对女孩腿伤恢复有帮助。母亲很感动,用颤抖得声音说:“孩子的伤多亏了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出院了你们还这么关心。”当得知女孩也将来上海就学时,我们都为她感到高兴。或许,在不久得将来,我们还能为她{他}们再做点什么。成队长留下了联系方式并又一种鼓动性的语气,高声对曾静说:让我们上海再见!

李硕文 来到我们面前时,大家的心情已好了不少,他很精神,看不出曾是“左顶部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和我们聊天也是很投缘,相当灵巧的一个孩子。聊得正欢的时候,对面停下一辆车,跳下来两个中年人,握着成佳景医生的手不停地说:“谢谢上海的同志,谢谢上海好心人对我们的关心。”从家长们的口中我们得知,其中一位是聚源镇的镇长,他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共同勉励。

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医疗队要返回的时候了,我们用车将几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及给我们带路的女孩{后来我们知道她叫杨旭}一一送回了家。在回驻地的路上,队员们的心也和这车一样叠荡起伏,谁也不说话,又好象有说不完的话……

这时,性别开朗的队员小宋崩了一句话出来:“今天真是让人激动和难忘,开始我还以为我们会“空手而归”,哈哈,还算顺利!胜利!” 成佳景医生带着一贯的微笑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叫:精诚所至嘛!”

是啊!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啊!车里又安静了下来,窗外雨中的稻田显得更绿了……

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