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同济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主办,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化产业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承办的“2008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高峰论坛暨全国高校第四届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联席会议”在同济大学开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创意产业协会会长厉无畏在开幕式上发表演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致辞。会议特别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和业界的著名专家到会演讲,来全50多所高校代表和其它各界人士共150余位代表与会。

在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国家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相关产业提出全新的要求,同济大学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把文化创意学科群的建设列入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高地。同济传统的设计学科、信息学科,新兴的传播媒介学科以及人文学科等,都将通过集群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新智库的建设,哲学科学的作用,得到中央和上海市委高度的重视,其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主动服务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目标,加强对事关国家和上海发展全局的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上海社会科学院在文化产业创意产业领域的研究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7年,同济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双赢和共赢。周家伦书记和王荣华院长在致辞中不约而同的表示这次会议就是两家合作共建的结果,今后将继续拓展合作的领域,获得更多的丰硕成果。
在接下来的演讲和讨论中,与会专家就我国10年来的文化产业和近年来的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理论、实践、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热烈的讨论,可谓高潮迭起,新意不断,成为一次真正的“创意大餐”。

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文化创意的产业化与产业创新”的主题演讲,他引用实现跨越式“蛙跳”概念,认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的双引擎,也是建设企业创新的主要手段。前者是硬实力,后者为软实力,而真正能够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集合的综合创意产业。他阐述了创意产业逻辑思维:创造价值、发现价值、挖掘价值、实现价值,并以大量的案例从产业化的角度展开谈了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即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价值的实现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和衍生产业四个方面,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批企业围绕着转。
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副主任柳士发在演讲中提出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潮中,由于利益流动的结果,形成了微笑曲线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向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转移,重点放在创造业和分销业,创造业就是知识产权,分销业就是品牌,品牌也属于一种知识产权,这是新的产业格局。我们忽视了创造环节,仅仅看到产业下游化趋势,这是不完整的,以前的计划经济只强调生产中心论,直到今天,中国经济依然陷入创造力经济和流通经济两端发育不良、创新和品牌不够强大的局面,形成沮丧曲线。
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从创意产业(创意为王)、内容产业(内容为王)、眼球经济(渠道为王)、体验经济(娱乐至死)、产业中介(文化贸易)等五个部分的研究,展现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他认为是实践提出了问题,理论做出了贡献,然后获得了提升,使得我们整个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的范围之内,有了有序发展,并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文化部科教司阎平博士认为: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在我国上上下下都受到高度重视,在理论研究上和实际发展中都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我们在一个小农经济还占重要地位的初级工业化国家,发展后现代的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问题和困难比别人多得多,这正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也是举行这次论坛的意义所在。上海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何增强也持同样的看法。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呼应,同济大学黄昌勇教授就提出创意产业“层级性”概念,认为有必要区分“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概念和“创意”这一区域和城市发展概念,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有其发展的不平衡性,但它与一、二产业的关系以及与一个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水平有重大的相关性。他还呼吁学术界在引导参与文化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批判意识。这种理性的反思意识,应当说在今天及时提出值得关注和肯定。
这次会议的重要收获是与会专家还深入探讨了我国高校文化管理类学科建设的问题。
北京大学向勇教授认为文化产业应该从产业合法性过渡到学科的合法性,因为随着文化产业战略的确定,尤其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显文化产业的形成,完成了这个产业合法性的探讨,现在真正要回到一个学科合法性的建设。他引用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我们共同面对的困惑就是文化产业研究还没有出现范式的转换,没有出现标志性的学科理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高校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前有同济大学等19所高校设置这一专业,但专业建设标准、培养目标、师资建设、课程设置等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尤其是培养目标上分歧较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向民教授认为:本科和研究生层面要适当拉开档次,要在现在我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驱使下,逐步把我们本科层次的管理人才,往这种经营和管理的方向靠拢;研究生层面建构我们自己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扎扎实实对文化产业提出有建设性指导意义、提出重要原理的专门研究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范周教授对于文化产业教育的情况做了详细调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属的院系包括经济类、文史类、传媒类、艺术类,对全国100位从事教学研究的人员进行了背景分析,各自的资源和学科优势参差不齐,学术支撑和学科设置仍不尽合理。大家认为作为一个新型交叉学科,师资力量的建设非常急迫,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
论坛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浙江大学盘剑教授认为这次会议从规模到层次以及取得的理论突破都令人赞叹。
这次论坛的举办得到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广局的支持,江苏、浙江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遵义市红色旅游集团公司和景德镇锦宫实业有限公司两家著名文化企业予以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