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建院十周年庆典暨第三届学术论坛在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马箭飞,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副书记马锦明,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等出席会议。来自各兄弟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我校师生等近400人参加了会议。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蔡建国主持。

周家伦在典礼上致辞,他表示,同济大学诞生于东西方文明的交融、碰撞之中。一百年来,同济大学十分重视国际交流,尤其是对德(欧)的合作交流更是同济办学的重要特色。目前,同济已形成中德系列、中法系列、中意系列、联合国系列等具有鲜明同济特色的对外交流合作体系,并正致力于打造全方位、主动型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这为同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指出,近年来,在教育部、国家汉办和上海市有关部门及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拓进取,在“请进来”和“走出去”上下功夫,一方面做好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开拓海外合作渠道,先后与日本樱美林大学、立命馆大学、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等联合创办了四所孔子学院(堂),并努力从理论层面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规律,为世界“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的兴起及发展,做出了积极而扎实的工作。
马箭飞在致辞中对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尤其是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特色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日本、德国等合作创办的四所孔子学院(堂)工作扎实,特色鲜明,受到了当地的关注和好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师代表及留学生代表先后发言。
作为庆典重要活动之一,赵启正作了题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舆论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西方媒体的立场、以跨文化传播为媒介向世界说明中国等。赵启正的才识和风度受到了与会师生的热烈欢迎。报告会后,赵启正与我校学子进行了互动交流。
据了解,我校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学校恢复招收外国留学生以后,专门安排汉语教师为进入专业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开设专业汉语课;1987年起,开设汉语言短训班,招收汉语言短期生;1993年起,学校开始自行承担外国留学生进入专业前的汉语培训任务;1998年,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成立。从2002年起,学院开始招收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2006年7月首届本科生顺利毕业。目前,学院拥有较为完整的学历和非学历汉语教学体系,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在学院学习汉语,其中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近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