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性、技术型、个性化人才,3月初,同科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训练(SIT)活动第三期计划启动。SIT活动前两期共有115个项目立项,近600名学生参加,占该院在校生总数的近60% 。
同科学院开展SIT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初步创新研究工作,使他们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最重要的是历练”,同科学院院长吕才明介绍说,“我们SIT活动的主旨在于,通过个性化指导、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实践,让学生涉足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训练,在活动过程中凝练课题方向、凝聚学生团队、凝结活动成果。”SIT活动方式可以概况为“五个一”,即一个学期,一名教师,指导一个团队,完成一个课题,核算一个学分。
同科学院SIT活动方式很灵活,可以由教师提出课题、项目,学生报名参加,也可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或项目,整个活动由教务和学生管理部门组织。申报项目要经过系、部门初选和学院评选方可立项。在前两期立项项目中,既有《校园文化调研》等关于大学人文精神的调研项目,也有《不同植被对交通和生活噪声的吸收能力研究》这样紧密结合专业、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师生定期沟通,教师提供指导,学生自主完成。
优秀项目《上海市居民社区服务需求调研》指导老师唐坤说:“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充分应用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活动,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了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获奖项目《校园文化调研》参与学生梁一博在总结中写道,活动中他们感受到了团队氛围的融洽。该课题组的顾婷在总结中也写下了遗憾之处:设计问卷设计不够严密,统计数据时,由于选用方法不当,增加了许多劳力和时间。
同科学院学生SIT活动也在组织实施中不断探索与改进。从第三期起,SIT活动将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计入成绩,每一位参与活动并通过结题评审的学生可免修一门2学分的公共选修课。“打造学生的未来就是打造学院的未来,我们会沿着应用性、技术型、个性化人才培养之路走下去。”吕才明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