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年建设初见成效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4月18日,“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在我校综合楼揭牌,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分别致辞并共同为基地揭牌。科技部高新司司长冯记春、发展计划司副司长秦勇、火炬中心副主任张卫星,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发改委副主任池洪、教委副主任王奇,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副校长陈小龙等出席仪式。

万钢指出,经过两年探索,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带,集群效应十分明显,为此科技部将设计产业群变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服务产业基地,希望加快促进产业基地快速、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致词
万钢还对基地未来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说,环同济产业集群开始迈入一个关键时期,要在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和创新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设计产业定位方面,要体现“大设计”概念,不要拘泥于建筑设计产业,要使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后期制作、动漫、交通规划设计、生态设计、环境保护、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新型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在一个产业集群内多个关联产业链的相互交融、互为促进。同济大学要通过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学科资源吸收更高层次的高级人才,使这一特色服务基地成为国内外聚焦于设计、创意领域的中心点。
沈晓明在致辞中说,通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将进一步发挥高校强势学科的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现代设计产业集聚发展,这对于其他大学集聚地区资源、加快功能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致辞
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产业基地由核心圈、扩展区和辐射点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核心圈”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面积约2.6平方公里。“扩展区”是以四平路为中轴线呈对称状的五边形区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外扩展,形成四个“辐射点”。
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2002年前后开始萌芽,逐步形成了以设计为主体,包括图文制作、建筑模型、装潢、设计咨询类企业相配套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2007年6月,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正式启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区域内企业不断集聚,从最初的100余家发展到目前近1000家,2008年总产出达到102亿元。

校党委书记周家伦讲话
周家伦说,特色产业基地的揭牌,为同济大学科学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希望将这一基地建设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成为社区发展模式转型的助推器;成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实验区;成为创新理念的发源地。

校长裴钢讲话

杨浦区区委书记陈安杰讲话
陈安杰表示,杨浦区政府将继续携手同济大学,共同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推动基地向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
揭牌仪式上,裴钢介绍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理念、过去两年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工作设想。他表示,同济大学将把通过置换划归学校的原巴士一汽停车场改造成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地标和旗舰;成立同济大学设计学院,为特色基地建设提供学科和人才支撑;同时将推进特色基地的国际化建设。
宗明发布了《杨浦区2009–2011年现代设计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提出,杨浦区政府今后将着力在提升国际化程度、提升产业结构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为实现2015年总产出超过300亿元的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杨浦区区长宗明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