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0日,《同济报》将出版其作为校报创刊以来的第1000期。在此前夕,《同济报》出版1000期座谈研讨会6月5日在中法中心举行,梳理、回顾办报历史,展望、研讨未来发展。校党委书记周家伦、常务副校长李永盛、校党委副书记陆敏恂出席。

在听取了《同济报》历史和近况介绍和与会代表的发言之后,周家伦发表讲话,对《同济报》出版1000期表示祝贺,向宣传部、新闻中心全体同志,特别是同济报编辑部的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问候。他指出,长期来,学校始终把《同济报》看作校内最重要的新闻媒体,关心、支持它的发展,也寄予很高期望。对于宣传部、新闻中心下属的其他媒体,如新闻网、有线台、广播台、宣传橱窗等,因为各自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学校同样非常重视。
周家伦表示,《同济报》是全体同济人的报纸,从她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为振奋全体同济人的精神面貌,弘扬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内容的同济精神,为同济大学各个时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家伦在随后的讲话中,着重从历史演变角度对校报的定位作了评说,对校报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他表示,目前学校正行进在新百年创造更大辉煌的历史时期,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校报。
周家伦最后结合不久前为《同济报》出版1000期纪念的题词指出,“立足三贴近,谋求新突破:更好、更快、更强”,总体的想法,是希望《同济报》以出版发行1000期为新的起点,更加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进一步弘扬正气,发掘师生当中的先进个人、先进事迹,把报纸办得更有深度,更受师生欢迎。在此基础上,希望校报今后能够在新闻敏感性、反应更加快速方面作出更大努力,进一步增强在师生和校友中的影响力,并在与同行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座谈会上,校报主编吴为民以“同济报:61年1000期”为题,对校报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介绍。《同济人》报第一任主编董鉴泓,1980年复刊后的主编代表林章豪、老报人代表夏征夫,学生记者代表鲁育宗、屠仕超,学院领导和教授代表任杰,机关职能部处代表、校长助理、科技处处长吴广明等先后发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领导王金才、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会长熊丙奇以及校外新闻单位代表新华社记者刘丹、中国教育报记者沈祖芸、解放日报记者彭德倩等也在会上发言。
座谈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黄昌勇主持。出席座谈会的还有机关职能部处领导,各学院有关党政负责人,1980年《同济报》复刊至今的历任主编、编辑,宣传部、新闻中心全体同志,学生代表等。
据介绍,同济大学校报正式创刊于1953年9月19日,当时由校务委员会领导。而它的前身,则是“一•二九运动”之后不久,由同济地下党发起、1948年4月8日创刊的《同济人》报。初创的《同济人》报出版10期后因故停刊。上海解放以后,《同济人》报于1949年6月20日复刊,初期由学生会自治会编辑出版。1949年8月1日,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同济人》报也进行了组织机构改组,由教授会、讲助会、职员会、工友会、学生自治会和校友会等6个群众组织联合,组建了“国立同济大学同济人报社”作为出版者,发行人由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文法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郭绍虞教授兼任。
1950年12月31日,《同济人》报复刊第32期出版。在这一期报纸头版上,刊出题为“《同济人》休刊,《同济大学》校刊本月内发行”的文章,指出:“十二月十四日本校校委会通知,《同济人》报自一九五一年元月一日起将由校方接收改名校刊了!这真是同济的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同济人》作为校内群众性组织出版的报纸,在前后共出版42期之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由此交代了其作为校报前身的渊源。
由于种种原因,校报未能在1951年元月与师生读者见面,而是到1953年9月19日才正式创刊,定名《同济》。1960年7月18日停刊。
改革开放以后,校报于1980年1月9日复刊,初名《同济大学》。1988年改名《同济报》。1999年5月15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目前《同济报》由同济大学党委主管、主办,每一期报纸上刊出的期数序号,以1953年9月19日出版的《同济》报作为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