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我校与杨浦区举行党委中心组联组学习会,对共同加快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研讨。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等校领导班子成员,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等杨浦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和区政协的领导出席。周家伦和陈安杰作了重要讲话。裴钢和宗明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并代表学校和杨浦区签署了《上海市杨浦区政府、同济大学关于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的合作意向书》。联组学习会由杨浦区委副书记魏伟明主持。李永盛常务副校长主持了签约仪式。

周家伦在讲话中指出,从2003年开始,同济与杨浦共同坚持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核心理念,探索以大学的知识溢出推动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模式,区、校之间平均每年开展一次大型活动。这充分说明,在事关区、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上,区校之间已经基本形成了融合联动的有效机制,为双方今后共同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最核心的功能,同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发挥同济强势学科的知识溢出效应,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重大意义:第一,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是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促进了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为师生创新、创造、创业提供空间,这对于学生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等等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场所。第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建设,也是同济大学践行对社会郑重承诺的重要体现。2007年百年校庆时,学校明确作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郑重承诺。新的形势赋予大学新的使命,那就是服务功能的确立与拓展。大学必须根据自己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构筑自身特色,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理应奉献国家、服务社会,将原始创新的发明创造,应用研究的核心技术,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集成在校园,推广到社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在考虑原巴士一汽教学科研用地主要功能时,首先想到的是,这一地块的开发建设,要与学校四平路校区以城市建设和防灾为纽带的城乡建设战略学科群紧密结合,要与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要与杨浦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区、校双方的深入合作,把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建设成为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杨浦研发服务产业的旗舰,成为展示杨浦知识创新区新形象的地标。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并着眼同济面向未来的学科发展战略需要,学校成立了设计创意学院,为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提供学科、人才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支撑。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合作意向的签署,标志着区、校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希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成为区、校共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区发展模式转型的新引擎。
裴钢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战略创新》为题,提出了区校双方进一步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建议。他首先结合英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和北京、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最新动向,介绍了国际上设计产业的发展情况。他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转变,设计的产业化已经渗透到一、二、三产的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层面中,已经成为驱动三大产业发展的“第四产业”。创意设计产业是发达国家和世界城市产业构成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整体产业未来发展转型的大方向。设计产业在中国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上海是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今天更应以世博为机遇,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设计产业对上海整体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九大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领域的发展振兴,离开设计的支持都无法实现。他指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已有超过100亿的设计产业年产值,在整合发展设计产业上亦有诸多良好基础条件,如先期成功的合作经验、同济设计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济大学知识与人才的溢出等。同时也存在着高端人才缺乏、国际化程度不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限制条件。同济大学通过设立创意设计学院,将各个学科通过设计产业联系起来,进一步促进杨浦区各产业的加速提升。同时提出在原巴士一汽地块建设“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打造上海创意设计产业的品牌。“国际设计一场”既是对原“汽车一场”的名称的延续,也是寓意其成为国际创意设计产业中心地和动力源的发展愿景。建议双方在人才、空间、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继续共同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的建设。
陈安杰在讲话中指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是“三区联动”的创举,是知识产业集聚的范例,成为区校联动和高校溢出效应的样板,其关键原因是有强势学科支撑、有市场基础、有巨大潜力、有区校合力推动。自2005年正式提出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以来,仅3年多时间,环同济设计企业不断聚集,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形成了共生关系,发展规模已经从500多家企业到目前近1200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去年总产出为102亿元,今年上半年,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呈现逆势飞扬势头,总产出59亿元,实现区级税收2.29亿元,同比增长19.3%,与五角场商圈仅差100万,今年上半年,科技部命名了“国家火炬计划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当前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必须坚持2015年形成创意和设计产业,国际工程咨询服务业,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节能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实现年总产值300亿元这个目标;坚持抓2010年实现年总产出140亿元、2015年实现300亿元这两个节点;坚持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三项特色;坚持抓好组织、项目、政策和机制保障。
宗明以《突出重点,加快落实,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为题,介绍了杨浦区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发展的具体措施。一是抓规划完善,一方面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规划深化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快推进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特别是辐射区的规划工作。二是抓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核心区项目建设。三是抓政策配套,认真落实好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同时还要根据项目的特点研究配套政策。四是抓机制创新,要创新开发运作机制与推进机制,打造一个开放的、战略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进行市场化运作的开发主体。五是抓宣传推介,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大推介的力度。六是抓环境优化,政府要加大服务力度,营造优良的发展软环境和硬环境。
会上,部分与会同志进行了专题发言。陈小龙副校长和柴尧迅副区长分别介绍了学校和杨浦区推进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建设的初步设想,校长助理吴志强介绍了“上海国际设计一场”的规划方案。
根据合作意向书,区校双方共同建立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将“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建设作为杨浦区建设知 识创新区的国际化高端平台,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新一轮发展与建设的龙头项目,努力把上海国际设计一场建设成为上海建设“联合国创意城市设计之都”的核心引擎项目,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设计创意基地。项目建设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项目公司的形式进行组织管理,以BOT形式进行投资、运营。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各投入10亿元人民币。上海国际设计一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设计创意人才培养与培训、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设计创意文化、完善配套服务与设施等。
我校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杨浦区有关委、办、局负责人参加了联组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