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个月参加的14项各类全国比赛中,同济学子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9个项目排名全国第一或上海市第一。确实可喜可贺。探析其原因,记者在深入采访过程中,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获奖项目指导老师和获奖同学一致表示,“不是为了比赛而比赛,比赛只是一个展示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舞台。如果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比赛中拿奖自然不是难事”。
纵观我校学生参赛过程中的表现,整体呈现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较高、学科交叉能力较强等特征,一方面得益于我校工程教育深厚的历史积淀,另一方面也与我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分不开。
“好的生源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但培养环节更加重要。”教务处处长廖宗廷告诉记者,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和改革,同时瞄准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需要,推出了多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他表示,把创新实践教育作为第一课堂,以多层次的创新项目体系确保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廖宗廷说,过程到位了,结果自然就会有。
基础扎实更有利于在创新的天空自由翱翔
10月底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非数学类专业)数学竞赛上海赛区预选赛暨上海市2009年大学生(非数学类)数学竞赛,在前十名获奖者中,我校学生占到6席,且第1至4名全部为我校学生,其余两人列第6、7名,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于上海市其它高校。这些获奖者分布在土木工程、信息安全、管理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汽车)等学科专业。
数学系副系主任蒋凤瑛在总结竞赛经验时告诉记者,基础扎实是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一直高度重视高等数学教学,在如何培养学生对高等数学兴趣和引导学生深入钻研上进行了长期探索,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中下大功夫,同时在考试环节中严格执行教考分离的原则,使得学生高等数学基础扎实稳固。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全校性的高等数学竞赛,并引入了激励机制,一、二等奖获得者可以免考取得高等数学“优”的成绩记录,从而每次都吸引超过1500名同学参赛。
我校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历年来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均表现突出,今年5月底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我校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全国高校排名第一,这也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连续第四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学院副院长严作人告诉记者,优异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2005年开始,学院对本科教学实行改革,将原有的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等专业统一确定为交通运输工程类。学生注册入学后,先统一在“交通运输工程类”大平台上学习一年半,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确定专业。
“工程基础”融汇于日常的创新实践教育
在综合排名全国第一或上海市第一的9个项目中,“第二届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的获奖情况引起了记者特别的兴趣。文科学生在创新实践赛台上绽放夺目光彩,无疑是学校近年来倡导“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社会栋梁”人才培养特色取得实效的有力佐证。
今年7月在武汉举行的该项赛事中,来自传播与艺术学院的田恬和金云水等共同完成的三维游戏《年》,凭借巧妙的立意、流畅的画面和新颖的技术手段,从500余名选手、47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多媒体专业组一等奖。
据指导老师柳喆俊介绍,传播学院在教学中引入了项目制教学,将学校把创新实践教育作为第一课堂的理念深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每个本科生在大二、大三时,必须和同学组成小组,以完成项目的方式去获取相关必修课学分,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他告诉记者,田恬等几位获奖同学都是项目制教学课程中的小组组长,美术、编程等方面能力突出。
据了解,全校约有50%的同学参与到了国家、上海市、学校、学院等各个层面的创新项目体系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先后在各类比赛中获得荣誉。以今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得主、我校06级自动化系学生程龙为例,他和他的参赛伙伴都曾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新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等。他们在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前,还参加过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赛、全国航模比赛、校级机器人等比赛,甚至还有过创业经历。程龙不无轻松地对记者说:“其实比赛我们只准备了一个月左右,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也比较有把握。”而在指导老师蒋磊看来,由于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日常训练较多,实践创新能力较强,竞赛只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平台,学生感到得心应手不足为奇。
倡导学科交叉寻求更多创新突破点
2007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向亚菲同学负责的“胸主动脉血流动力的有限元模拟”项目,在10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上,以最高支持率获得论坛“我最喜欢的十个项目”第一名,同样折射出亮点。正如小向自己的感受:“项目之所以在论坛上备受关注,主要是体现了医学、数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项目指导老师、数学系副教授殷俊锋向记者透露,想到用数学建模来分析心血管疾病,最初是同济医院血管外科医生汤敬东找上门来提出的想法。向亚菲在参与项目后,分别找来了医学院、土木学院的同学共同进行项目研究,并得到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支持。
向亚菲告诉记者,一年左右的项目实践经历,不仅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深深陶醉于其中”。她表示,今后将会在用数学工具深入探索医学领域问题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如何用数字来模拟人体”已经成为她和其他小组成员未来的主攻方向。
“学科之间一旦交叉发展,学生一旦交叉培养,就很容易产生创新成果。”廖宗廷告诉记者,学校近年来在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比如在规划与环境、汽车与工业设计、海洋与设计等方面联合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