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综合设计二所陈剑秋主持 设计的中南美洲馆竣工。
中、南美洲馆前身为上钢三厂 厚板车间,位于上海浦东世博会规 划区域 C08 街坊。原厂房总建筑面 积23054 平米、高度28.6 平米,为 单层大空间展馆,钢结构框架。
按照计划,上钢三厂厚板车间 改造后2010 年将容纳中、南美洲数 十个没有自建馆或未入驻租赁馆的 国家和地区。“这是我们陈老师最操 心、用功最多的场馆。”带着我们参 观的郑鸿志不止一次地说。
据了解,2007 年3 月,同济大 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受邀参与上海世 博会浦东临时场馆和配套设施的研 究,重点便包括上钢三厂在内的工业 区。“结构尺度巨大,极具大工业的特 色。”考察专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莫天伟教授告诉我们,1989 年建成的厚板车间并不能归类为历 史建筑,但它的前身是久远的和兴化 铁厂,代表的是中国钢铁业的一段辉 煌历史。考察得知,原厂房外围护材 料压型金属板材,经过十几年的风 吹雨打,大量板材已经锈蚀、腐坏, 多处破损;原厂房平静的外表下还 有大面积地下室,为厂房主电室地 下室,保存完好。莫天伟等提出了保 护历史,改造工作中新增的建筑元 素尽可能明显地与历史元素相区分 的设想,以保护历史记忆的清晰;支 撑世博:改造利用的场馆不但要与 世博区域其他产业建筑共同形成世 博会产业遗产特色观展线路,而且 容纳大量服务设施、辅助设施,形成 世博会的特色服务系统,改造后的 厂区要成为世博园区内产业历史遗 迹的亮点;后续发展:厚板车间世博 会后通过简单改造,应迅速容纳新的 功能,率先建立起服务整个地区 15-20 年的社区服务体系,以带动 周边地区的会后开发。
改造上钢三厂的任务落在陈剑 秋团队肩上。
“普通人看这种尺度超常的工 业建筑,就像是看到了功能性的怪 物,但同时也会强烈体会到巨大的 工业建筑绽放出的特殊美感。”这是 中南美洲馆设计文字中的一段,说 的是“上钢三厂”中的厚板生产车 间。经过深入的踏勘与研究,团队把 “怪物”的底层大部分面积布置为 中、南美洲联合馆,向北侧园区开 放,结合北侧广场形成联合馆主入 口;二层布置大面积餐厅,向园区开 放成半室内餐饮广场。尽可能利用 原有结构,尽可能形成丰富的内部 空间,同时着意将新老建筑穿插融 合在一起……融合了莫天伟教授研 究成果、广泛采用合适的生态节能 技术措施,团队的设计方案受到多 方好评。
上钢三厂有着三排巨大的钢构 立柱,其高其大令人惊心。团队就在 这三排巨大的柱子中搭盖出光滑而 又细腻的两层(局部三层)展厅,“最 难的就是新结构碰上老梁柱,如何 穿插关联才不至于漏水、跑气、漏天 光,陈所、王玉妹、孟良、孙倩等老师 没少费心思。”小郑告诉记者。
建筑师们在设计中充分运用了 “保存”、“改建”、“新建”策略进行老 建筑的再生设计:
设计保留了原厚板车间的主体 结构和部分屋顶。三排巨大的绿色 钢柱中间穿插着新盖的巨大展馆。 陈剑秋介绍,我们的设计就是要凸 显原有建筑主体结构,通过原厂房 的巨型结构“讲述”产业遗产的独特 景观和地域文脉;局部新建建筑突 出于老建筑之外,形成历史、现在与 未来的对话场景,通过建筑改造记 录地域历史的进程。
仔细观察,高大的梁柱、钢构的 宽大台阶与新加的彩钢板、玻璃窗 一刚一柔,一粗犷、一细腻,对比尤 为强烈;柱子映在玻璃里,重组的空 间丰富而开敞。不仅如此,设计还在 形体细部的优化、降低综合能耗、改 善室内外微环境、人性化设计等方 面用功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