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我校规划实施的太湖生态岸线市场反应积极

来源: 发表时间:06/06/2004 阅读次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由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进行规划实施的太湖生态岸线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场反应积极,成为苏州人节日休闲的又一好去处。据了解,投入运营的太湖大堤第一标段2.2公里长的生态湿地,"五一"期间吸引的市民和游人多达5万人,完全出乎规划者的意料,以致停车场和厕所都不够用。远道而来的人们在此钓鱼、拍照、喝茶、歇息,一派优哉游哉的好光景。

变防洪大坝为生态岸线。太湖是镶嵌在长三角的一块明珠,面积达2300多平方公里。然而,沿太湖的大小城市,大多没有利用好太湖的生态资源,倒是日益恶化的太湖水质给沿湖城市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太湖岸线作为防洪大坝,一再加固加高,作用于水利,却丧失自然湖岸的湿地功能。一道人工大坝,硬生生地切断了山、地、水的自然组合与过渡,使漫长美丽的太湖岸线失去了大自然的亲和力。

两年前,苏州吴中区在太湖沿线坚持断污、清污、治污的同时,着手进行环太湖保护生态环境的建设。遵循"突出生态湿地,回归自然"的设计思想,我校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对太湖防洪大坝进行规划实施。

2002年10月,我校阮仪山教授带领一支设计施工队伍进入湖区。担任景观总设计师的倪亦南教授告诉记者,地形地貌落差很大的地区,往往是地球上植物种类群最丰富的地区。比如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从平地向河湖海的过渡。所谓湿地,就是从平地向水地的过渡区,它在有的季节露出水面,在有的季节埋入水下,因而滋生了一大批陆地上的水生植物群、浅水地带植物群和水生植物群,形成了湿地才有的植物多样性特征。

然而,在防洪和城市扩大化建设中,太湖绝大部分湖岸因建造了防洪大坝,或因填湖造地、修筑公路,导致陆地与水地的自然过渡被人为阻隔,体现自然湿地物种多样性的生物链也被切断。现在,吴中区要做的工作就是恢复被人工切断的自然生态,恢复天人合一的自然亲和力。

他们利用吴中区太湖综合治理的清淤工程,让推土机在太湖沿岸纵深200米范围的湖面进行高底错落的地形改造,种上各类水生植物,营造野生物种栖息、衍生的自然环境。

在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入口处的太湖边上,在碧波荡漾的太湖水面,看到一片片远远近近露出水面的土丘,那土丘上芦苇繁茂,迎风摇曳;而隐入湖下的水岸,湖面上飘荡着朵朵水莲和荷花;在看得见湖底的浅水区,则有鸢尾等叫不出名儿的植物连片生长;在水岸连接处,池杉、落羽杉等陆地水生植物郁郁葱葱;而宽阔的太湖岸边,已是柳树垂映、银杏挺拔、花草满坡。设计者还在湖边铺置了一段卵石滩,给水中的小鱼小虾创造了能在卵石缝间产子繁衍的生长环境。

除了改造地形、种植湿地植物,他们还在湖边、湖中建造了原木栈桥、长廊、亭阁、木凳、假山石景等景观小品,展示了江南人文特色。苏州一向以人工园林著称于世,太湖湿地的恢复,无疑为市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自然风光,人们可以一边垂钓或品茗,一边观赏太湖水色、远山景致。第一标段的2.2公里太湖水岸,已不见昔日湖堤大坝的踪影,也没有一点钢筋水泥,而成为一个完全自然化的湿地公园。久违的天鹅、白鹭、野鸭等野生动物回来了,苏州周边地区的市民赶来了,自助烧烤、野餐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就连许多新人,也选择来此拍摄婚纱照。

据悉,一期工程完成地形改造土方93万立方米,铺设卵石滩2600平方米,种植池杉4300棵,芦苇630亩,荷花、睡莲30亩,草坪8万平方米,搭建人行木栈桥7000平方米,一个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正在施工中。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200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