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周家伦: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高水平大学

来源: 发表时间:08/03/2004 阅读次数:

(2004-08-03)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设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 周家伦

着眼于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党中央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党管人才的新要求、新思路,强调要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才工作。因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是高校党委今后党的建设工作的重点。

一、人才在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中具有特殊意义

党管人才,对高校而言,就是要抓紧抓好教学人才、科研人才和管理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党管人才怎么管,在高校应该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这是总原则。二是党管人才应该'管'人才的集聚和人才的培养。但是集聚怎样的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取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

早在几年前,同济大学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功能定位提出了'建设成为一所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总体目标。近两年,国务院科技规划领导小组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基本与此同步,同济大学也正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国家的中长期规划将确定我国2005年到2020年科技发展的方向,精炼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从'十一五计划'起,坚持不断地完成预定任务,实现我国新世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同济大学在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坚持以两个因素为指导:一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相适应;二是同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办学理念、功能定位和总体目标相协调。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所确定的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前瞻性,不仅有关于基础研究未来的重点和可能的突破口,也有未来我国经济迫切需要的科技发展方向,所有这些对我校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从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重大工程和产业化规划'以及上海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规划的制定更加重视科技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特别是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目前,同济大学对于大学功能的定位基本明确,就是研究型大学应该从原先社会的边缘走到社会的中心。对学科发展的规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出并实施'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的战略,并以此寻找新学科的萌芽,走学科改造带动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的发展模式。

大学功能定位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伴随社会进步,大学功能呈现由单一性到多样化、由'学院派'到社会化的发展轨迹。随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新经济的兴起,进一步要求大学从社会的外围、边缘走向中心,从而赋予大学功能以新的内涵,对大学结构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与传统的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对外交流功能相比,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越来越突出。大学理应充分利用其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成为社会服务中心。中国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固然重要,而致力于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高科技与传统经济融合同样重要,'工程报国'的重任对我们来说责无旁贷。重点学科、传统强势学科和新兴引领学科要加大社会服务力度,在催生新的产业或产业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实际上,名牌大学的综合实力就建立在一群单项冠军的基础上,能够成为单项冠军的数量越多,大学综合实力自然也就越强。而成为单项冠军的最根本基础,还是人才,包括具有高超学术水平和很强组织能力的领军人物以及凝聚在领军人物周围的完整的团队。因此,抓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基本构成了同济大学围绕学科建设目标吸纳并集聚人才的思路,也是同济大学党委贯彻党管人才原则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抓手。

二、吸纳并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是建设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关键要素

拥有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强势学科和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是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而具有竞争力的学科有赖于由领军人物带领的学科团队活跃于国际、国内的学术舞台。因此抓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归根结底是抓人才建设。因此,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就是要重点抓好领军人物和学科团队建设。

一个领军人物可以带出一个强势学科,带出一个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同济大学最近几年来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吸纳与集聚,培养与引进并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学科建设方面,走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交叉学科集约化之路,主要也得益于此。例如,德国汽车工业界的高级技术专家、我国留德学者万钢博士来到同济大学后,担任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研制出国内第一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轿车,使我国在新一代轿车动力技术方面与世界列强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

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同济大学也非常重视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建设,极大提升了学校科研层次和质量,一系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比如,由汪品先院士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的提取和理论探讨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桥梁学科项海帆院士与哈尔滨建筑大学王光远院士共同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和方法,许多成果在众多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应用。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陈义汉教授与校外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发现家族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基因,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科学》杂志上。

三、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路线图

坚持党管人才,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我们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之才的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大学的人才建设需要有超前意识和战略思维。大学的人力资源作为稀缺资源,应该有一个最佳的组合和优化。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建立在每一个教职员工不断努力上进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挖掘内部潜力,保持人才队伍的竞争态势。在人事改革中,同济大学一直坚持小步快走的模式,为各种类型的人才建立了不同的进入和退出渠道。

学师资的团队建设应该是宝塔型的。最上层应该集中最优秀的人才,主要承担国家和省市的重点项目和重点基础研究,它们应该掌握科研资源,并负责带领和指导下层的人才。第二层是较出色的人才,从事一些综合性工程研究课题。第三层次的人才主要做一些具体的开发应用研究项目,承担企业和工程横向课题。通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每层次的人才都可以向上一层次发展。

青年代表未来,是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青年人的成长需要过程,在成长的最初阶段,他们往往处于弱势,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呵护,提供必要的保障。我们要特别理解今天青年教师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他们在经济上的要求,有必要为他们制定具有个性化的发展计划,并及时检查、督促和引导,使他们向着集'教学、科研、工程和管理'四种能力于一身的方向发展。

四、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毕业生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培养人才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们希望毕业生们到社会上有用武之地,希望用人单位认可他们的能力和学识。但是,就业问题不是大学一厢情愿的事,它是学校和社会以及毕业生三方面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社会用人单位是这个系统的主导方面。高校和毕业生只有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自身的变革来赢得社会的认可。目前,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求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国际化视野,同时要求毕业生具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沟通。

同济大学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全面、科学的人才和教育质量观:'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这种全面、科学的人才和教育质量观,也是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础。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特征性要求,同济大学最近几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一方面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准备在两、三年内陆续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本科教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至今已经建成了8个;另一方面,不断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陆续与德国、法国、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此外,从2003年初开始,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了《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和《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今年年初开始,学校开始在部分院系推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试点,整个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3方面: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教学全过程中实现可控;建立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并持续改进;从机制和制度上保证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原文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13、14期合刊,第1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