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最老的厂房里,喝着咖啡,品着美酒,听着最前卫的音乐,欣赏着世界最流行的设计,这种感觉明年3月就可以在杨树浦路上的老厂房里找到。
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主任常青等应杨浦区政府邀请设计规划《“东外滩”保护与再生概念研究》项目,规划从共青森林公园到秦皇岛将建设一条绿化带,绿化带中穿插着9座重点保护老厂房改造成的新型建筑。
“这里有多少中国工业的第一,上海的第一滴水,第一度电,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常青称,杨树浦是上海最早的工业区,有像杨树浦发电厂、上海第一毛巾厂等,这都是非常宝贵的工业遗产,如果经过重新改造,变成诸如电力博物馆、现代设计博览中心等,将成为独一无二的新外滩。
据悉,初步构思是通过绿化和工厂建设结合,建成一片杨浦森林,占地面积8.25平方公里。这次改造老厂房属于此次规划中的一个试点,预计明年3月可以对外营业。
在原上海电站辅机厂锻热分厂的旧厂房,由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MANN/亚洲近代建筑网络(Modern Asian Architecture Network)、登琨艳建筑设计工作室共同主办的产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国际学生设计工作营(WORK SHOP)近日成立。即日起,来自10多个国家的60多名学生和10多名建筑设计师将在一个由旧车间改造成的教室内进行为期13天的研讨课程,对厂区内20座近代厂房提出改造设计方案,将吸引包括时装、建筑设计在内的各国艺术家在此建造工作室,建成商务、餐饮在内的各类配套设施。最终建成的上海亚太设计中心将成为继苏州河南岸后的另一个文化基地。
据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张松介绍,国际产业建筑的改造更为多样化,旧监狱、旧煤气厂都可作为改造对象。其中很多经验十分值得借鉴。国外对于旧厂房“宁留不拆”的做法,一方面是为了缓解拆除厂房产生的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其中的生态价值。一些旧厂房内往往有现成的绿地,以及一些运动场地之类的小型配套设施。这也就提供了产业建筑改造的另一种方向,比如改造成学校、医院等。
(稿件来源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