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郑时龄院士谈上海居住文化

来源: 发表时间:09/25/2004 阅读次数:

近日,郑时龄院士在《光明日报》撰文畅谈上海的居住文化和住宅理念。他谈到,上海的城市建设正在由规模性的发展转向功能性的开发,城市建筑也正由单纯的求新、求变,转向求品质、求功能和求结构的完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本土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城市充满了活力。上海原有的里弄住宅往往有较完整的街坊,房子不高,楼上住人楼下开店。沿街的小商店一家接一家,人们甚至可以从四川路荡到淮海路再到徐家汇,一路有东西看。如今在建设过程中,容积率在提高,建筑的高度、密度也在提高,马路拓宽,高楼一栋接一栋,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社区仿佛随机地分散在城市中,城市空间被小区围墙所肢解,不可能恢复原有的城市生活气氛,上海的城市功能也受到影响。

他认为,作为百姓居家生活的最佳住宅形式,我以为还是以小一点、亲切一点为好。从这个角度讲,“多层高密度”住宅形式较适合百姓居住。房子在建造时就可以做围合空间,以恢复城市化的人性空间,避免现在一栋一栋高楼中间是空的,在家庭装潢应以实用、舒适为主。

他指出,如果任由超高层建筑发展下去,城市的公共空间和景观资源就会被少数人所享有,这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流失。在上海的某些地块,高层建筑不仅以高为荣,还向周围扩张,以庞大为美。这些建筑缺乏精良的工艺和比例关系方面的推敲,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城市恐龙群之中。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