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获奖成果

国家科学技术奖: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校6项成果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同济大学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2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合作单位、与我校合作多年的同济讲座教授、奥地利科学家赫伯特·芒(Herbert A. Mang)教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另有同济大学合作完成的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2/9F/26/9CEADC5184581380A2C6890BA24_00924F0E_53890.jpg

新华社记者 刘彬 摄

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占山教授领衔完成的“多功能强激光薄膜器件设计与全流程制作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鑫彬教授、焦宏飞副教授分别为该获奖项目的第二、三完成人。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4/8F/42/DDD4782DAABACB0A7EE35A88C45_2BF2ABFA_17DEA.jpg

医学院肺部肿瘤研究所所长、附属肺科医院肿瘤科主任周彩存教授领衔完成的“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肺癌是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早期肺癌诊断假阳性率高、晚期治疗效果差是肺癌诊疗领域的瓶颈。周彩存教授带领团队经过12年攻关,创新性研发了肺小结节鉴别诊断新技术,创建了“精准、快速”的诊断体系,将肺小结节肺癌诊断阳性预测值从69%提高至95%,2款肺癌辅助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团队还首创了肺癌精准化诊疗策略,创造肺癌诊疗“中国速度”,将患者总生存期从不足一年延长至三年。多项成果被写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欧洲肿瘤内科学会等指南,在全球推广应用。附属肺科医院许亚萍教授、任胜祥副教授、苏春霞副教授、蒋涛博士分别为该获奖项目的第五、六、七、八完成人。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1/CC/C5/468383E5FC35EAAE0C1115A0C78_7CE48A5B_12967.jpg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7/91/BA/006010731AA1EF67F4A13C528D2_651065C6_57D99.jpg

赫伯特·芒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专家,曾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欧洲应用科学计算方法学会主席,现为我校讲座教授、维也纳技术大学名誉教授,是美、德、中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院士。2004年,奥地利以其姓氏命名了第17460号行星。芒教授1981年即以联合国特派专家身份来华工作并讲授有限元法,推动了我国机械与土木领域第一款有限元软件的研发。在此后近40年持之以恒的合作中,他致力于促进中奥双边及国际多边科技合作,曾多次代表奥地利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等签订了科研合作备忘录,大力推动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与我校建立“中奥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与我校袁勇教授、柳献教授、陈之毅教授、禹海涛教授、张姣龙博士、李翀博士组成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联合培养指导了20余名年轻学者,并积极为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科研出谋划策。此外,他还积极提携中国学者到国际学术组织任职,为我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建言献策。他为我国乃至世界结构工程和计算力学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领军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作出了杰出贡献。赫伯特·芒教授是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首位奥地利籍科学家。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E/AC/68/22420869B81D95719260BB7EC42_6F029615_CE84.jpg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A/E4/9D/DC25A3AA7F927C55B175BC153D2_E56797B2_47795.jpg

以同济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琪教授为第二完成人的“大型污水厂污水污泥臭气高效处理工程技术体系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攻克了大型污水厂污水、污泥、臭气高效处理工程关键技术,助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污水厂,实现了“水、泥、气”同步治理和规模化推广应用。项目成果推广应用于全国120余座污水厂,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F/78/AC/F610E6BC61699DE3C9EBEC2001D_B48CA09E_1AD91.jpg

以同济大学为第二完成单位、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教授为第三完成人的“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瞄准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成灾机理、前兆识别和立体遥感监测预警等关键问题,历经十余年多单位联合攻关,构建了“地质+测绘”结合的滑坡隐患监测与前兆识别体系。成果已在西部山区和三峡库区等全国多处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地推广使用,有效识别了千余处大型滑坡隐患,成功预警数十处滑坡灾害。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7/7E/2B/669C1A3FDFF41FC3444A1B822EF_A7D4C16D_117FC.jpg

https://news.tongji.edu.cn/__local/0/4A/F2/A44663728E8498AF99C7376A3D2_A76BFC59_3D5DF.jpg

以附属同济医院为第五完成单位、同济医院妇产科主任童晓文教授为第六完成人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体系的建立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文/黄艾娇 视频/武毅翔、东方卫视)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近日,国家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我校主持或合作完成的8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主持的两个项目分获自然科学一等奖、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主持的两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另有四个合作完成的项目分获一、二等奖。

高绍荣团队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主持完成的“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胚胎发育与细胞重编程是研究细胞命运转变的两个核心体系,胚胎发育包括精卵受精后细胞全能性的建立、多潜能细胞的形成以及细胞有序分化,而重编程是指分化的体细胞重新获得全能性或多潜能性的过程。”高绍荣介绍,本项目利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重编程体系,系统研究了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命运转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核心组蛋白甲基化修饰,以及 DNA 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在早期胚胎发育和细胞重编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揭示了相关分子调控机制,项目 8 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 Nature,Cell Stem Cell, PNAS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被 Nature, Cell, Science 等杂志他引六百余次。该项目组在早期胚胎发育与体细胞重编程的表观调控方面取得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引领学科发展,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黄雨等正在调试地质灾害防治物理模拟试验装置

土木工程学院黄雨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复杂工程环境下沿海软土地质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面向我国沿海城市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需求,建立了复杂工程环境下软土地质灾害防治理论,研发了基于软土地质环境保护的防灾关键技术和基于软土地层变形控制的减灾关键技术,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灾减灾创新技术成果。研究成果在软土地区城市重大工程项目中得到较好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引领、支撑和较好推动了软土工程地质防灾减灾技术的发展。

我校主持的两项目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分别为土木工程学院谢雄耀主持完成的“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微沉降控制智能预警方法与技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良华主持完成的“复杂条件下监控图像智能分析与传输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另外,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面向生物组学数据的计算预测方法”“铁基磁性材料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控制的基础研究”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关键设备及应用研究”或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第四参与单位的“针灸特色技术应用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得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程国政)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5月19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2019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共授奖308项(人)。以同济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24项成果(人)获奖,其中,一等奖1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各1项。

我校牵头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何斌教授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何斌教授主要致力于非结构复杂环境及设施智能检测研究,已形成高精度原位检测传感器、多传感器感知网、移动检测智能机器人三方面的创新成果。其研究理论及技术成果在风电水电行业和基础设施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大型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作出了贡献。

在获一等奖的13项成果中,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3项,它们分别是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蒋昌俊教授主持完成的《网络大数据计算分析与安全可信关键技术及应用》、土木工程学院周颖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层建筑高效减震控制关键装置与技术》,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雪飞教授主持完成的《典型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全过程环境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项,它们分别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祖信院士主持完成的《管网高覆盖率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伍江教授主持完成的《超大城市高密度既有城区有机更新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与整体抗灾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土木工程学院冯世进教授主持完成的《垃圾填埋场水气耦合运移机理及屏障阻隔关键技术》、汽车学院张立军教授主持完成的《全频段汽车制动系统动态设计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刘春教授主持完成的《主动交通安全的高精度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重大应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徐斌主持完成的《大型城市供水系统安全消毒关键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杜豫川教授主持完成的《路面多维高频检测装备和智能养护技术及应用》,以及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吕中伟教授主持完成的《甲状腺癌分子机制、诊疗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获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1项,项目是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范理宏教授主持完成的《基于心脑血管科普教育基地提升大众健康素养系列科普方法与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与土木工程学院袁勇教授长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的国际结构混凝土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平台”主任、我校讲座教授卢克·塔尔维(Luc Taerwe)教授,获上海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此次,我校还有5项成果获科学技术二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学技术普及奖1项;4项成果获科学技术三等奖,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2项。

此外,我校合作完成的1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