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党员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风采 > 正文

矢志探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奥秘——记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获得者陈御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06日 16:52  访问数:

他本科就读于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两次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两次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他对生命科学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矢志探索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更多奥秘,为健康老龄化提供科学支撑。他,就是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研究生)”获得者、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届博士研究生陈御。

 陈御(左三)被授予同济大学2021年“追求卓越学生奖”

今年7月,他在毕业之际,选择进入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继续开展他无比挚爱的科学研究工作。他说:“支持我不断追求卓越的,是对于未知的那份最朴素的好奇与热爱,还有对关乎人类健康问题的那份情怀与使命感。” 

   一颗热爱生命科学的种子破土萌芽

“兴趣是最大的驱动力”,这句话用在陈御身上,再恰当不过。他从小就对生物学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身边的花鸟鱼虫总是吸引着他热切的目光。假期出行,自然博物馆、动植物园是他的首选打卡点。随着年龄增长,人类健康与疾病的话题让他着迷。

高中时,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共同成立了学校的生物拓展实验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动手开展生物实验。他还买来数十本大学的专业书籍,如饥似渴地啃读,《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这些大部头的专业书成了他放松身心的最佳课外读物。凭借实力,他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胜出,斩获一等奖。

2012年9月,陈御进入同济大学就读。顺利通过选拔,他成为同济大学第二届生命科学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中的一员。同济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基地”于2011年起开设,致力于培养有志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科技领军后备人才。

作为同济大学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探路之举,这个拔尖班承载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殷切期冀,学校从师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为学生精心制定了一整套特殊的培养方案。面对这一极其宝贵的学习机遇,陈御倍加珍惜,全身心投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相比偏向实际应用的学科,我更喜爱基础科研,因为未来真正推动一个领域前进的重大技术进步,最初都来自基础性的、创新性的研究突破。”怀着对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强烈兴趣,他从大一起就进入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毛志勇教授(目前同时担任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转化研究中心主任)课题组,该课题组主要从事DNA损伤修复相关研究。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实验室里,陈御利用课余和寒暑假时间,蹲在实验室里,跟着师兄师姐学习实验的基本技术。随着对生命科学的认知一点点深化,他开启了生命科学探究之路。

本科时,他主持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一项,参与校级创新项目(SITP)一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用心体验科研中的点点滴滴。“我发现了自己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将这颗热爱的种子小心呵护并悉心浇灌,最终品尝到了种子萌芽的喜悦。”陈御说。他获得了拔尖班特等科研补助,并在本科毕业时就以第三作者身份在著名期刊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上发表了一篇高水平论文,科研开始起步。

本科四年来,他的绩点始终位列专业第一,他获得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次)、郭谢碧蓉奖(助)学金、同济大学一等奖学金(3次),获评“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同济大学优秀学生标兵”及“同济大学优秀学生”(2次)。

本科期间,陈御就有机会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包括美国细胞生物学会年会、第五届国际生物医学和环境科学技术大会(icBEST)暨第五届DNA损伤应答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isDDRHD)、国际衰老研究大会等。2014年,他还与同学组成了同济大学第一支代表队征战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世界锦标赛,代表团队在美国波士顿进行了成果汇报及海报展示,团体获得竞赛银奖。 

从DNA修复角度持续探索衰老调控机制与干预手段

专业排名第一,对生命科学探究的兴趣始终炽热,2016年本科毕业之际,陈御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留在同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选择什么样的主研方向?“同济青年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就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学科兴趣与关乎国家与人民的重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陈御说,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是多种与衰老相关疾病发病率的显著升高,而探索延缓衰老、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策略方法,将有助于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DNA修复能力的动态变化,与衰老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紧密相关。在与导师毛志勇教授讨论后,陈御决定围绕“衰老相关DNA修复变化及其调控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博士阶段的科研。在读期间,陈御开发了DNA修复的新型研究工具,解析了衰老过程中DNA修复如何变化及其分子原因,并基于此探索新型的衰老靶向干预策略。

陈御(右)与导师毛志勇教授(左)在毕业典礼上

鉴于长期缺乏研究DNA修复能力的定量工具,DNA修复能力的具体变化特征与调控机制尚不明确,陈御基于红色荧光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建立了在染色质同一位点同时检测DNA修复能力的双报告系统,实现了对两条关键DNA修复通路精确、定量和快速的效率检测。这一研究工作2019年发表于分子生物学的权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自成果发表以来,已经被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eLife等重要学术期刊引用,并应邀提供给中科院健康所、牛津大学、深圳大学、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等全球范围内十余家单位使用。

陈御继续在已有成果基础上深耕,对该系统进行优化,建立了新型的基于DNA修复效率分析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成果2020年发表于eLife期刊。利用这些系统,他深入解析了长寿基因调控DNA修复的分子机制,并从DNA修复的角度切入,利用新型小分子药物或基因疗法,积极探索诊断、治疗与预防衰老相关疾病的新策略,为研究成果今后进行临床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Aging Cell、Cell Death & Disease期刊。

在组会上分享前沿科研进展

2020年疫情期间,尽管暂时无法在实验室开展科研,陈御还静下心来,系统整理了衰老生物学及DNA修复这一交叉领域的研究进展,所撰写的长文综述发表于衰老生物学权威期刊Ageing Research Reviews。

“当你钻研越深时,就会遇到越多的未知,会激发起你更大的研究兴趣。”“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千万不能因为实验的失败而一蹶不振。”“要善于从看似不理想的实验结果中探寻潜藏的关键信息,它们可能包含着某些更有意思的科学发现。”陈御还乐于与大家分享科研中的心得感悟。

在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作科普讲座

由于在科研方面的亮眼表现,他两度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读博期间又2次获同济大学“优秀学生”称号,还获评同济大学2020年“学术先锋”。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这是让陈御深深触动的一句话,来自《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未来我将继续围绕衰老与DNA修复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与转化工作,希望自己不断攀登科学新高峰,努力在这一领域留下自己的名字。”陈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