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校长裴钢为2008本科招生“吆喝”:“选择同济,就是选择放心”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04/28/2008 阅读次数:

“同济大学的目标是办一流大学,办成国内最好的大学之一,并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选择同济,就是选择放心”。4月24日,学校举办“同济大学开放日暨校长媒体见面会”,担任同济大学校长8个月以后,在2008年本科招生工作启动之际,裴钢首次走到了众多社会媒体面前,介绍同济办学特色,阐述治校思想,描绘新百年同济发展愿景,并为2008年本科招生工作“吆喝”。

大学生是大学的根本

校长媒体见面会分两个板块,先由裴钢总体介绍,然后记者提问。由于此次媒体见面会携带着“本科招生宣传”的主题,因此裴钢的总体介绍也从对大学根本定义的理解开始。他说:“什么是大学?一直来有‘大师’、‘大楼’、‘大爱’的说法,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因为它有大学生。这是大学有别于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机构的根本所在。也因此,大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引导他们成为一流的人才。”

接着,裴钢介绍了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同济毕业生的特点。他说:“同济大学的目标,是成为国际国内具有相当社会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同济有其固有的传统和优势,在创一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否是一流大学,最终必须通过所培养的学生来体现。同济大学要培养的是一流的学生,是能够成为社会栋梁的人。”

在裴钢看来,同济毕业生的“理想状态”是具备四个方面的综合特征:工程基础、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社会栋梁。也就是要打好工科的地基,用科学武装头脑,具有创造力,同时要有悲天悯人的社会责任感,胸怀人文、人本意识。他说:“温总理去年5月14日在同济大学发表演讲时曾经表示,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既经常仰望星空,又能够脚踏实地的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加强与校友的联系,须做好三方面工作

裴钢特别谈到了母校与校友关系的问题。他说:“学校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己任,老师以桃李满天下为自豪。一般来说,在校友心目中,最认同的是大学阶段的母校。”他认为,加强与校友之间的联系,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办好学校,让校友为母校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光荣,这也是帮助校友实现增值的过程;二是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学校要经常思考,能为校友做些什么;第三,才考虑希望校友为母校更好更快发展做些什么。

裴钢告诉与会记者,为实现同济大学新百年有新的开始,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2008年一开始,学校提出了“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的重点工作思路,希望以此把同济大学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三者当中,首要的是做深、做实“人才年”的工作。因为这也是提高学术水平、继续抓好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依托。他指出,抓好了“人才”、“学术”和“质量”这三项工作,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和水平跃上更高台阶,成为真正优秀的大学,从而也更有利于学生成长,不辜负家长的期望。他表示,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选择同济,就是选择放心,同济是学子践行理想的沃土

在自由提问阶段,各位记者相当踊跃,就同济大学如何进一步做好“立足地方,服务全国”大文章、学校文科发展思路、学科建设与专业调整的思路、作为校长平时如何与学生接触、如何看待从中科院到大学的跨越、如何处理作为校长与自身专业背景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提出问题。裴钢一一给予了详细阐述。

对于“同济大学如何定位文科”的提问,裴钢回答说:“我们对文科的定位,具有两重性,一是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文科学生。”关于学科建设与专业调整,裴钢表示,同济大学的整体思路是:“不贪大,需图强”;“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做出精品”。

“选择了同济,就是选择了放心。”当有记者问及同济大学在招生宣传时有怎样的“卖点”时,裴钢这样表示,“这既可以说是我们的口号,也可以说是我们对学生及其家长的承诺。”他表示:“我们会努力让每一个进入同济大学的学生受到很好的教育,毕业后有好的前途,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谈到同济毕业生的特点,裴钢认为:“同济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能吃苦,踏实肯干不张扬,再有就是动手能力强。除此之外,文理交融在同济大学得到了很好贯彻和体现。”早些时候的例子,像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她原本是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学生。最近的例子,不久前有一个文科硕士找工作,招聘单位在30多个名校毕业生中单单选中了她。理由是想找个有工科思维的文科生。“可见在同济风格的熏陶下,学生们做事踏踏实实、有板有眼,还是蛮受市场欢迎的。”

“我们常说放飞理想,但仅仅有理想的放飞远远不够。我们相信同济大学能够成为青年学子践行理想、让理想落地的地方。通过几年时间的在校学习,为将来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裴钢说。

比较中科院与大学:有相同也有很大不同

应记者的要求,裴钢对上海生科院与同济大学的异同做了简单比较。他认为,生科院与同济大学具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两者在社会眼中,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都具有很高的水平、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都在上海。与此同时,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同济大学的规模更大,组成也更加多元化;作为大学,人才培养是同济的主线,学科设置非常多;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更大,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广泛;生科院静居一隅,因为地盘小,大学则更富有朝气,因为人更多,尤其大学生多。

他指出,在科学研究上,生科院可能更具有追求卓越的特征。来到同济以后,希望能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注入更多追求卓越的精神。当然,大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追求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对学生和教师要有更多的宽容等。

重振同济医科是几代人的夙愿,希望能走出新路

当有记者问到“作为校长,自身学术背景对相关学科将产生怎样影响”时,裴钢说:“来到同济大学,我首先是校长。作为校长,工作职责就是与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形成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整体规划,并切实加以贯彻和落实,最终实现同济大学全面、综合性的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下,才是发挥校长本人的专业影响,为实现“以医起家的同济大学,重振同济医学昔日辉煌”作出努力,他表示:“相信这是几代同济人的夙愿,也是让我担任同济大学校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济医科如何发展?裴钢说:“同济大学医科的发展,不会照搬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会选择有特点、有重点地发展。规模不会太大,也不会太小,注重强而精。总体的考虑,是把医学作为一个出口,把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作为另一个出口,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相关学科与医学相关学科的联系。同时,也不会是生科院做法的直接移植。希望两者之间能够在逻辑上达成延续性,生科院可以更多做基础研究与理论创新方面的工作,同济可以作为下一个接口,经过进一步的研究、转换之后,变成可以用的、市场化的东西。”

裴钢指出,同济大学的发展有两个具体的抓手:“产学研结合”和“国际合作”。医学与生命科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同样如此。希望同济大学能探索出生物、医学协同发展的新路,希望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