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你的希望,就是我们全部的动力。”,“我们在一起,心手相连。风雨之后,我们陪在你身旁,期盼曙光。”,在附属同济医院的“同济赈灾病房”里,一些经典的格言和温馨的话语经过美化和放大,挂在了病房墙头。怎样才能使灾区伤员感受到同济医院的温暖?“人文关怀”对难以走出的身体和心理伤痛而言,是又一帖良药。对将转移到上海的灾区伤员,同济医院通过“心理疏导”、“温馨格言”、“巴蜀摄影”、“祈福纸鹤”、“爱心心愿墙”、“家属小楼”以及“灾情忌语”等精心安排,把“心理”“人文”关爱作为一种伤员康复的新能源。医院党团组织还组织力量,组织同济义工志愿者,准备开展医护人员与病员一对一“结对子”。“同济赈灾病房”已准备好心理危机干预和温馨的人文关怀。
当从媒体中了解到汶川地震伤员将转往各地综合性医院救治的新闻时,大家就开始有了思想准备。5月22日,上级通知一下达,同济医院立即成立了以王乐民院长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为了尽快做好收治伤员的准备工作,院部迅速召开会议,紧急部署。同济医院紧急召开“同济赈灾病房”筹备会议,为汶川地震伤员接受和救治做好准备。
心理救援:精神医学主委主动请缨
精神医学吴文源教授是上海市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一下达,她在第一时间向院部递交权威“请战书”,主动要求提供心理救援。并立即进行了心理救援的现场动员,实施紧急心理危机干预:心身科组织医生、护士、学生认真学习文件,把防治发生心理次生灾害、处理紧急心理危机、提供心理救援放到重要地位,为灾区人民减轻和化解巨大精神创伤。专家认为:在灾难发生后,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生理反应,受害者本人心理创伤受害者为一级,急需心理疏导;受难者的亲属归属于三级创伤受害者,也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孩子,也应该提出健康忠告:青少年及孩子,要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下痛快地哭出来,有利于情绪的宣泄。心理干预是个长期过程,介入相对越早越好,以更多地避免心灵创伤在更长的时间甚至几十年后爆发。同济医院将发挥心身科优势,对赈灾伤员及其家属、赈灾医务人员进行集体心理疏导。
“灾情忌语”:避免对伤员用“触痛”的问话和用语
“不能只凭好奇,随意打听灾情!”一接到院部通知,负责病区管理的沈祖刚主任立即和护士长们开始积极启动病房准备,并在制订“同济赈灾病房”规章制度中突出强调了这类特殊关怀的“标准”。考虑到病人都正经受着重创和远离家乡的陌生感,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努力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疗伤的温馨氛围,而不要随意触痛他们的伤痛。梅炯、王东林等四川籍主任也于双休日就开始主动在医院守候,准备在第一时间上前慰问,给伤员以“家”的感受。
跑步到位,赶在伤员到来之前为“家属”也做好准备
紧急腾出病房!最快速度配备医疗人员和设施!制定灾区伤员救治的工作流程!要为病人提供可口的饮食!要做好接受病员的安抚和沟通工作!要作好安排家属的预案……在筹备会上,在全面落实中,王乐民院长强调了收救灾区伤员的特殊意义和要求,罗明副院长作了医疗救治的布置,许树长副书记要求各系统跑步到位,赶在伤员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以范耀祖和扬长青为救治专家小组组长的全院各相关临床科室主任也纷纷在会上表示,时刻准备着,随时为灾区伤员开启救治的绿色通道。医务处处长邱海鸥、护理部主任许方蕾、总务处处长任定伟等也迅速提出医疗、护理、设备、网络、总务等方案,并将任务分解到位。邱忠民副院长还专门在医院对门安排出“绿化小楼”,用品一应俱全,供伤员家属使用。甘泉街道的人民代表也前来表示,随时提供所需援助。
温馨祝福:员工连夜叠出“祈福纸鹤”“爱心绢花”
接灾区伤员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心想报名去灾区支援的全院医护人员立即又把注意力转到了迎接“灾区伤员”的身上。医院机关的同志和年轻人们立即行动起来,连夜行动,折叠了很多代表心愿的千纸鹤和幸运星送到病房;退休老同志行动起来了,她们心灵手巧,在短短的时间里,亲手做出了很多“爱心绢花”。她们说,“医院病房的墙是白色的,希望和生活是多彩的。对伤员们来说,我们不能太多的打扰,但我们要让伤员们时刻想到,全院医护人员都为他们送上真诚的祝福!”护士长还特地在双休日为每个病房的门窗上挂上了吉祥的“中国结”。
鼓励坚强:把人文语录和“书画”送进病房
考虑到来上海的大部分病人将需要长期坚持的毅力。同济医院就在每个病房精心配置了以巴蜀风情的摄影作品缩短病员地域的距离感,还在每个房间挂上希望格言和温馨话语。如名人格言“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走完世界,登上永恒之旅——罗素”,如温馨提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初升的太阳,那是自然之美。我们每天都能拥有他人的关爱与帮助,这是人性之美”,如歌词“当爱心穿过云层在连线,当月光也可以邮寄温暖,当我们心连心传送心愿,请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