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中午,上海迎来了首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伤员,其中10名来沪伤员被安排在我校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第二班运送伤员的专机晚上8点半抵沪,其中也有10名伤员转运到第十人民医院救治。该院全体医务人员、义工心系灾区人民,全力以赴,充分准备,满腔热情地迎接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让来沪的四川灾区伤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迎接来自地震灾区的伤员
5月26日中午12点30分,上海迎来了首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伤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专家医疗队专程在浦东国际机场等候了近5个小时,将其中10名来沪伤员接送回医院。
首批接到第十人民医院的灾区伤员都来自四川都江堰,其中男病人4名,女病人6名,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只有14岁。病人中除了1人颈椎受伤、1人脑挫伤外,其余全部是骨折病人,其中有2人已经做了手术,有3人没有家属陪同。十院专家紧急进行会诊,制定下一步详细的治疗方案。
为使转送来的伤员安全抵达医院,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十院成立了地震灾害伤员救治小组,全面协调安排伤员的转送和救治工作。针对伤员多为骨伤的情况,该院还成立了骨外、胸外、普外及神经外科等专家医疗队,确保来沪伤员一到,马上就能得到精心的救治和照顾。
烈日下的庄严宣誓
5月26日中午,十院百余名医务人员、义工顶着烈日,将病床、轮椅和各类紧急医疗用品准备就绪,等候在抗震救灾爱心病房楼下。所有工作人员都已佩戴上了精心设计的义工证,爱心病房四周也渐渐聚集起闻讯而来的两百多名周边居民和住院病人,一同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灾区伤员。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再次向医务人员、义工强调了整个伤员接运流程与分工,详细解说了需要注意的环节,并将整个流程进行了预演。
随后,在“心系灾区,血脉相连”的宣传标语下,顾小萍院长举起了右手,带领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专家、爱心病房的医生、护士、义工进行了庄严宣誓,保证用最好的设备、最好的医务人员、最精湛的医技与最优质的服务,让来沪的四川灾区伤员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生命开启绿色通道
5 月26日下午1点20分,十辆全功能救护车灯光闪烁开进了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我校附属市十医院迎来了首批灾区的伤员。救护车门一开,等候一旁的医护人员立即分工协作,奔跑到位,推着病床迎接第一个伤员。医务人员与义工小心翼翼地把伤员抬下车,屏住呼吸轻轻放在病床上。医生不时在旁指点,要求注意有脑伤、颈椎拉伤的病人。
医院党政领导冲在第一线,指挥各组人员紧密配合,确保每四个人运送一个伤员。每一个伤员被抬下救护车,医院领导都会跑到病床边,亲切地向他们问候,告诉他们十院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许多病员都有些紧张。接运过程中,护士们、义工们都会不时俯下身,向伤员鼓劲安慰。“我们这么多人帮你呢,不用怕的。”一名护士在50岁的伤员姜洪全身边不停地低声,没有家属陪同的姜洪全顿时热泪盈眶。
短短的五分钟时间,所有伤员都已接送到了爱心病房。
病房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床、被褥、电视;病房里的一切都是如此温馨,招贴画、墙报、由各种花瓣组成的爱心……更有医生护士们的笑脸与柔声细语。
已经住进爱心病房的伤员曾静只有15岁,还在上初三。刚开始看到这么多人围着她,还有些害怕。但在医生们为她细心检查了病情、护士们一起替她更换了崭新的病员服后,她渐渐放开胆子说话了。“我不吃酱油,脸上有伤,会留疤的。”曾静笑着对前来闻讯的配膳员说,接着便对着摄影镜头举起了胜利的手势。
伤员一进病房,医院的配膳员便已经为伤员和家属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另外还特意备置了几罐四川特产辣椒酱。
医院了解到有一位54岁的伤员是聋哑人,便紧急与同济大学、闸北区政府联系,希望能够招募到会手语的志愿者。为了顺利安置灾区伤员,医院所在的闸北区政府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灾区伤员的顺利入住提供了坚强后盾。
除了灾区伤员在市十医院得到最好的救治外,陪护的家属的食宿也无需担忧,医院已经全部安排妥当。希望伤员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十院人就是他们的亲人。
三个“花季少年”在沪“相聚”
5月26日下午2时许,首批10名伤员顺利入住第十人民医院早已准备好的赈灾专用病房。在这批伤员中,有三个孩子来自同一所学校——都江堰聚源中学,四川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整整2个星期前那个下午,这所学校5层高的主教学楼坍塌,800多个生命霎时间消逝。
三个孩子是14岁的小文,颅底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15岁的小静,双侧肋骨骨折,右侧血气胸,全身软组织多发挫裂伤,右踝骨折;16岁的小明,肠穿孔,颈椎过伸伤。
三个孩子分别是聚源中学的初二和初三学生。灾难发生的瞬间,他们都在教室里上课。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们的世界一片空白。小明的班级位于二楼,靠近走道,不幸中的万幸是,教室的后门开着。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在教学楼坍塌之前大部分跑了出去,小明和几个同学则随着大块的瓦砾被埋在了废墟中。小陈的父亲当时正在镇上,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和其他几个闻讯赶到的家长一起施救,先后有20多个孩子获救。小陈的腹部受伤,辗转了数家医院后,在成都西区医院接受了手术。此时,他可能还不知道,他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永远的睡在那片废墟里了。
小文和小静所在的班级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俩的伤势严重,到现在还不能下床。小李说,他在震后没有碰到他们班级任何一个同学。小静也是如此,她只是说,由于家在农村,亲人没有伤亡,但是她不愿意提及学校,提及要好的同学。后来被救出来的孩子,有的没有了手臂,有的截掉了下肢。那些和他们曾经一起欢笑的孩子们,生命的轨迹大多永远停留在了花季。小李的妈妈说,聚源中学主教学楼里面的孩子,几乎都没救出来。
“这里有余震吗?”
或许是因为灾难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或许是巴蜀男孩特有的开朗,小陈的脸上已经有了笑模样。急诊手术后他的伤势趋于稳定,这次和其他的伤员一起转运上海,让他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来到千里之遥的上海。进入赈灾专用病房后,热情的护士早已在床边开始嘘寒问暖,心电图医师为每个伤员进行了床边心电图检查,营养师和配膳员准备好了适合口味的病号饭。所有的诊疗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伤势较重、多处骨折,合并血气胸的小静,很快就被安排了CT检查。
营养科提供的菜谱让小陈的脸上又一次带了笑容。“这儿吃得真好”,尽管术后还不能完全正常进食 ,但是看到包括鸡腿、香菇肉丝、山药肉片、八宝辣酱在内的菜单还是让他很开心。
但欢笑过后,小陈突然沉默下来,然后认真的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余震吗?”房间里一下安静下来。“我怕”。确实如此,过去的十四个日夜,发生了上千次的余震,就在前天,青川还发生了里氏6.4级的大余震。小陈的妈妈说,两个星期来她们和孩子们都没有好好休息过,大地仿佛随时都在晃动,医院里随时有在地震中受伤的伤员送来;这一切仿佛在强化孩子们对于灾难的记忆。“我现在都觉得房子在晃,外面的东西也在晃。”小文的妈妈也说。
“怕给大家添麻烦”
十院的医护人员尽可能为伤员们提供了最好的诊疗和康复条件,用作赈灾专用病房的特需病区是目前该院硬件条件最好的病房。从灾区一线简陋的野战病房转送到安静的后方,这一切让三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心存感激。
三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都是第一次来上海,担心语言不通,担心环境陌生,担心给别人添麻烦,使得他们在进入十院病房后小心翼翼。伤病已经趋于稳定,灾难已经过去,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他们心中巨大的阴霾,这是震后重建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面临的问题。十院的医务人员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医院特意组织的四川籍实习医生早就等在病房里,用孩子们熟悉的乡音和他们交流;连营养餐厅的主任订餐时都特意讲起了四川方言。医院所在的闸北区政府发动各居委会,组织护工来十院为他们做基础陪护。在这个时候,让他们淡忘曾经的灰暗记忆,充分休息,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