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教工 校友 考生 访客

  • English
  • Deutsch

同舟济事

您的位置: 同济首页 > 同舟济事 > 正文

周家伦书记裴钢校长新年献词: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来源:新闻中心 发表时间:01/01/2009 阅读次数:

开拓创新 奋发有为

——新年献词

校党委书记 周家伦 校长 裴 钢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谨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校教职员工,刻苦学习、努力成长的莘莘学子,以及情系学校、安享晚年的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并向遍布世界各地的广大校友,始终关心、支持同济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节日的祝福、深切的问候和诚挚的谢意。

2008年是颇不寻常的一年。年初南方大范围雪灾,5.12汶川特大地震,我们国家接连遭受巨大灾难;仍在蔓延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了空前挑战,为毕业生就业增添了更多困难。

2008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使我们在回顾历程、凝练成就的同时,获得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的机遇;科学发展观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成为各行各业审时度势干实事、谋发展的根本统领。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华民族不仅实现了“百年梦圆”的辉煌一刻,更以自身的实力和智慧,充分展示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庄严承诺,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赞誉。

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点,广大师生秉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理念,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与国家、民族命运同舟共济”的新时代华章。

从南方雪灾,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同济师生始终发扬“情系灾区,同舟共济”精神,发挥学科专长,积极提供智力支援。北京奥运会,从乒乓球馆和秦皇岛奥体中心两个奥运比赛场馆的建筑设计,到奥运主体育场“鸟巢”建设的“钢结构试验”,再到穿梭于奥运赛场核心区域示范运行的20辆“燃料电池轿车”,都留下了深深的“同济印迹”。

此外,学校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建、与长三角地区及其他省市的联系、合作更加紧密。在原有园区总规划师、布展总策划师、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世博交通研究牵头单位等基础上,2008年又新承接了世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及主题馆、未来馆、和谐塔、世博舟桥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规划、设计任务……

在“社会服务”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2008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往”等各方面,同样取得了累累硕果。

2008年,我校有各类毕业生8836人,截至目前的就业率达到97.52%。6个团队被评为国家级和上海市教学团队,16门课程入选国家和上海市精品课程,5个专业列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5人获国家和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我校165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增幅超过50%,同时获批863、973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合计145项。作为上海市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业已建成,对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届“浦江论坛”成功举办。

2008年,学校接待境外来宾近300批4000多人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2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双硕士”项目有了首届毕业生,并首次在国外颁发我校硕士学位证书。与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联合国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校、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交往和联系更加深入、广泛的同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更多国际一流学府建立了教学、科研合作关系。

2008年既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之年,也是同济大学第二个百年发展的开局之年。沿着“两个转变”的路径,经过最近30年的快速发展,同济大学正站在新起点,朝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稳步迈进。

2008年初开始,学校提出“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的重点工作思路。经过全校上下一年共同努力,从人才引进和申请国家基金项目情况看,取得了预想成绩。

2008年走过终点,并不意味着“人才、学术、质量”重点工作可以告一段落。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强校之源,学术是兴校之本,质量是立校之基。抓住了“人才、学术、质量”这个学校工作的核心,就是抓住了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全面发展的关键。

更加生机勃勃的2009年已经到来,我们希望全校教师、干部和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家群策群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打好“人才、学术、质量”重点工作攻坚战,把各项工作进一步做深做扎实,为同济大学在第二个百年真正实现腾飞,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让我们共同努力,开创同济大学更加美好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