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16)
近日,从校科学技术处传出消息,我校2003年科研经费总额以6.01亿元的成绩名列上海市各高校第二位。据悉,近年来我校科研经费到位率一直稳居上海市各高校经费总量第二名、人均经费第二名的位置,全国排名在5-6名之间。
科技处处长邵毓琳介绍说,我校科技经费结构呈现三大特点:横向经费多,占到总经费的67.5%;经费增长幅度大,去年与前年相比增长近两成;经费构成有待政策的进一步引导。
2003年,我校各学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纷纷走出去与企业、事业单位结合,争取到数量巨大的工程,桥梁、建筑、交通等各个领域都活跃着我校科研人员的身影;纵向经费的增长主要是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方面,技术含量高。我校李杰、翦知湣两团队去年入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群体,每个团队获得360万元的资助。'一校两个团队入选,全国绝无仅有。'邵处长说。据了解,刚刚荣获'2001-200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的李杰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工程系统抗震方向的研究成果,大多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创新特色,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6项,纵向研究经费达1200万元,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翦知湣为组长的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古环境研究组近几年来在大洋钻探(ODP)、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等大型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等级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多项科研奖励。
邵处长坦言,由于受到大环境及现行政策的影响和制约,我校科研经费构成亟待优化。与上海市科研经费的排头兵比较,我校经费来源明显存在电子、新材料等高技术含量经费偏少的不足。他说,主持工作的万钢副校长等校领导明确提出,科研及相关政策要向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重大奖项倾斜,并积极调整成果申报、职称评定、岗位设置等相关配套政策。按照这一思路,学校出台了《同济大学关于激励教师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措施》,明确规定重点项目种类,提出增列重点项目'主要负责人'等措施,明显加大政策引导的力度。邵处长说,我校项海帆团队、汪品先团队、万钢团队、沈军团队等,都是采取集中财力、精力办大事的思路,这些年上升势头十分强劲。他说:'国家项目、部委重大项目,小而散的小打小闹是无法争取到的,必须要抱成团重拳出击。'
(稿件来源:新闻中心)